冇有人說話,統統人都是一臉持重莊嚴。
車隊到達大搏鬥記念館的時候,竟然飄起了細雨,黑沉沉的天幕,給人以非常莊嚴的感受,讓人很壓抑。
他曉得,淩錦華不喜好如許的安排,他不想搞特彆化。
(明天有加更,八章更新。請大師多多支撐《都會少年大夫》,另有閒清的新書《都會之清閒公子》)
是以,官員隻能采納周到的安保辦法,伴隨的官員圍在淩錦華身邊,一齊觀光大搏鬥記念館。
現場隻要幾位官方安排的記者,在變更著角度拍照。
辛辛苦苦陪淩錦華出來玩一趟,不但要當他的保健大夫,還要陪他下棋說話解悶,這是一份吃力不奉迎的差使,如果冇有福利,羅子淩感覺,本身的爺爺應當不會來。
但羅子淩仍然弄不清楚,淩錦華和他講這些事情是為了甚麼。
淩錦華冇有頓時往前走,而是站在寫有“1937.12.13-1938.1的”十字形石碑前久久鵠立。
黃晨已經安排好了下午的活動,去觀光大搏鬥記念館。
淩錦華本來是想低調去那邊憑弔一下,冇想到,他籌辦去的時候,中午來驅逐他的那些官員,已經在賓館門口等著了。以他們的話說,去這麼有記念意義的處所,他們必須伴隨。
大搏鬥記念館門口的那些雕塑,無聲地向他們訴說著當年的磨難,統統人的表情都變得沉重。
冇有人吭聲,連幾名記者都放慢了行動,不忍心打攪白叟回想舊事。
他醒來的時候,恰好三點鐘。
“看模樣,我此次能到龍騰任職,還是很不輕易的,”羅旭升忍不住感慨了幾句,“我本來覺得,有若楠父親的承諾,楊家人也讓步了,應當冇甚麼題目,冇想到,事情還這麼龐大。”
“你到燕京後,要把任何事情想的龐大一點。”羅連盛提示了羅旭升一句後,再指著羅子淩,“淩兒已經安然閒應了燕京的爭鬥,你回燕京後,也要儘快適應。”
“太姥爺,1937年12月13日,是我們中原的災害日,金陵城破,當時的中原地都城淪落於鬼子之手,數十萬同胞蒙難。鬼子的罪過,罄竹難書。”羅子淩彷彿明白淩錦華的心機一樣,走到他的身邊,聲音悄悄地說道:“我固然冇有經曆過那場災害,冇經曆過那場捐軀了幾千萬人的衛國戰役,但我曉得,那是刻印在全部中原同胞內心永久的傷痕,是我們中原永久的痛,永久的熱誠。不管如何樣,我們都不能健忘那場災害。三千五百萬死難者,那些為國捐軀的甲士,被鬼子殺死的同胞,他們的冤魂,仍然冇有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