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唇槍舌劍】[第1頁/共4頁]

一旦采納抽傭發行體例,那麼香港製片方就隻要比及影片上映結束才氣回籠資金,並且如果票房太慘的話,還要付出高額的發行用度。這類計劃對於夢工廠、嘉禾如許的至公司來講是功德,固然資金回籠和發行上有些小費事,但卻更能凸顯至公司的資金和質量上風。

江之強笑了,說道:“夢工廠從不接管台灣投資,你們漸漸聊,我抽支菸先。”

1992年前後,香港出現了一多量製片公司,比如劉德樺的天幕、王經的晶藝、王家衛的澤東、李練傑的正東等等,這些公司的幕後金主都是台灣片商。

學者影業的老總蔡鬆林解釋道:“1000萬票房以內的電影抽20%傭金,1000萬以上的電影抽15%。”

龍翔影業的老闆王英祥說:“標準明星片酬,催促港片準期交貨,改以抽傭體例發行港片。”

“額……”吳敦噎了一下,說道,“康先生的電影隻是慣例,除了他以外,哪部港片在台灣的票房破億的?”

香港電影人這邊,向驊強起首開口道:“你們想如那邊理?”

向驊強卻激烈反對:“不可,你們這是把發行風險轉嫁到製片方頭上。”

終究,本年春節期間在台灣上映的《威龍福將》狂撲。

而江之強與何貫昌則穩坐垂釣台,笑看其他公司的人與台灣片商撕逼。

台商對香港製片人愈發不滿,及至周星池主演的《濟公》以3000多萬的高價賣給台灣片商,導致台灣片商血本無歸。此事件激發台灣八大片商開端和香港電影從業者協會就“如何按捺港片本錢,抬高港片報酬”停止協商,終究。構和分裂。

而對於那些想要靠粗製濫造、自覺跟風撈錢的公司來講,卻無異於天降凶信,他們的贏利速率起碼要比之前慢上好幾倍。

固然冇有《濟公》撲街事件激發台灣片商個人反彈,但港片的惡化卻比原時空更甚,粗製濫造、範例單1、自覺跟風、本錢虛高……凡此各種都讓台灣片商有磨難言。

江之強直接反對道:“我分歧意這個發行體例。”

何貫昌眼睛一眯,問道:“如何個抽傭分法?”

所謂的台灣八大片商,即中影、學者、年代、龍翔、巨登、長宏、雄威、繁華,都是每年投資和采辦港片最多的台灣電影投資發行商。

台灣八大片商相互看看,隨即交頭接耳一陣,說道:“我們剛纔會商了一下,5000萬票房以上的電影抽傭13%,每往上走1000萬的票房,發行抽傭就減少1%,最低降到6%為止。”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