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珠愈發不明白,“我看子晴先生可不像無能之人,誰敢汙他名聲不成?”
“帝都府不敢本身作主,隻得上報,由此轟動了萬壽宮。萬壽宮一貫討厭女子守節,正要變一變這人間民風,遂令三司聯查此事。”
“如果承諾了,子晴不早入朝為官了麼?”徐老夫人道,“當年,我也進宮為子晴說過情。但萬壽宮說,子晴既為蔡氏子,且已年過二九(十八歲),若說逼殺親妹的事,他半絲風聲不聞,可見其才調庸碌,不值得為此人例外。倘他曉得此事,隻作不知,可知心性卑鄙,一如其父母,如許的人,不為官倒是朝廷幸事。”
徐珠出身大族,自小跟皇宗子在宮中做伴讀,亦有見地。徐珠有些奇特,“這幾次聽子晴先生講學問,他學問不遜朝中大員,且看他年紀也輕,為何冇考取功名?”
“當年,蔡家一有女,是蔡會元的同胞mm。這位蔡氏女說來命薄,人還冇過門,訂婚的丈夫便因病畢命了。由此,蔡氏女成瞭望門寡。”
“此時,蔡家因宗子考得會元風頭正勁,蔡氏女伐鼓鳴冤,帝都府也不能裝聾作啞,且此事,既有命案懷疑,又跟大逆不道沾些邊兒。哪有後代去官府告父母的呢?”
徐老夫人點頭,“萬壽宮讓帝都府安排蔡氏女分開了帝都,今後就不知去處了。”
徐珠考慮,“莫不是家裡惹了大官司,他是罪人以後。”
自郢王府告彆,徐珠回家後,家裡人不免問了一番冰嬉的事。雖是中下名次,卻也不是開端,依內衛府本來的名聲,算是很不錯的了。
“隻對了一半,他家裡的確是惹了官司。”徐老夫人道,“不過,不是犯了國法,是失了名聲。”
“他不是冇考,當年會試,他居榜首。”徐老夫人手裡抱個小手爐,感慨,“隻是出了變故,冇能殿試。”
得知蔡家竟如許慘絕,徐珠不由微露憐憫,“子晴先生當時畢竟年青,一麵是mm,一麵是父母,他即便曉得,怕也難分身。”
“當年,我們都為蔡會元感到可惜。你祖父還曾上書萬壽宮,但願朝廷看在蔡會元滿腹才學、年紀正輕,正可與朝效力的麵子上,讓蔡會元持續科舉。”
“凡事不必看一時,子晴雖無功名,可才學是真的。他與咱家、與郢王府都極有淵源,你同他好好學些真本領。”
“是啊。我也如許說過。但萬壽宮要推行新政,需求拿此事做筏子,破一破當年舊民風。此事再無迴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