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隻能比及9月份,乃至10月份才行……”另一個將領愁悶的給出了答案。
日本在1941年才方纔崛起了不到40年,產業化的程度,也就隻要歐洲弱旅意大利那樣的程度。
如果在7月和8月冇法完成打擊,水兵就要抽走兵力,去和美國周旋了――對於日本陸軍,特彆是對於在緬甸方向上的日本陸軍來講,這可不是一個好動靜。
這些國度或者能承擔一部分產能,或者能夠供應一些資本,最不濟也能夠幫德國保持保持場麵。
而落空了遠方的德國還成心大利的橄欖枝以後,日本貧乏像樣的盟友,這又是彆的一個致命的威脅了。
因為日本百姓一大半底子就冇有打仗過機器,底子就冇有堆集相乾經曆,也冇有任何根本。他們對翱翔都滿懷害怕之心,更不成能在短時候內變成合格的飛翔員。
當然了,反過來日本水兵開會的內容也差未幾少,隻要把謾罵的工具換成日本陸軍,統統都是通用的。
但是日本呢?日本一個像樣的盟友都冇有――固然看起來,環繞在日本四周的所謂“國度”,實在並很多。
德國固然不比美國,可德國現在起碼有好幾個能夠幫得上忙的盟友。羅馬尼亞有石油能夠供應德國,意大利再不濟也能夠幫德國分擔一些後勤壓力。
這差未幾就是陸軍高層見麵小會的主旋律了:大師坐在一起,先感慨一下以後,一起罵水兵那群混蛋就是集會的根基狀況了。
“如果那些船隻不被擊沉,我們已經占據了全部緬甸,向印度進軍了!”彷彿是找到了打擊受挫的來由,第一個開口的陸軍將領把任務都推給了水兵。
既然想的這麼好,為甚麼這些日本軍官還這麼愁眉苦臉的呢?啟事就是他們想的誇姣打算,實施起來到處都是費事。
因而,抽調了一些三八式步槍,勉強配上了一些日軍本身不肯意要的歪把子機槍,湊齊了日本丙級師團的兵器設備,給泰國陸軍送了疇昔。
最北麵,溥儀做天子的偽滿洲國,算得上是日本的一個“盟友”,隻可惜這個盟友除了日本援助的產業家底以外,也就能幫日本出產出產炮彈,出口一些糧食。
汪精衛的南京當局也算是一個果斷的盟友,隻可惜固然其節製的皇協軍能夠保持保持本地的治安……可再多一點兒的力,就出不上了。
可惜的是,這個計劃在統統人的眼裡,都是行不通的計劃:如果要比及10月份,那水兵豈不是又繁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