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DB把增壓的任務更多地交給了氣缸而非增壓器,如許的好處是減少增壓器耗損的功率。
以是論起侃大山的才氣指數來,李樂彷彿比起本來的阿誰真貨更高。
並且他樂於向元首表示本身的專業,用來震懾元首並且給麵前的小鬍子男人留下“我很專業”的印象。
DB采取了當時最時髦的燃油直噴技術,使得飛機能夠不懼負G飛翔,而梅林仍采取保守的化油器技術,在高負G環境下有能夠熄火。
無級變速增壓這玩意兒能夠跟我們的餬口打仗未幾,臨時先未幾做評價,缸內直噴技術一向到2016年的明天還是汽車發動機的首要技術分支之一,可見1936年德國的技術有多麼逆天了。
但是李樂打斷了譚克的訊息聯播式評價,開口直接聊起了後代耳熟能詳的數據來:“ME-109E戰役機利用的發動機是DB601A,技術上采取的是倒V型12缸水冷,騰飛功率約1050馬力,排量約33L,重量約600公斤。我說的冇錯吧?”
自覺上馬新技術的首要啟事,就是德國ME-109係列戰役機在改進到G型以後,機能就全麵掉隊給了老敵手噴火。
“ME-109E的設想者喜好軸炮,或者說他以為軸炮更輕易射中目標!為了安插機軸火炮,DB把增壓器置於發動機的左邊,而梅林的增壓器在發動機前麵,比擬之下梅林發動機更無益於減阻。”
簡樸點兒來解釋,就是這類設想讓前期改進走上了不歸路,想要改進改革的代價,和重新設想一款發動機差未幾。
以是他趁機落井下石:“您說的非常精確,實際上隻要調校恰當,機翼兵器的射中率也並不差。”
即便是譚克想要誹謗,也是冇有甚麼好說的。畢竟109的典範,在德粉的眼裡就隻要一句話了――“不是哈德曼你不懂!”
在滾滾不斷的將近一個小時以後,譚克麵對著李樂的時候,已經隻能用蒼茫來描述了。
可在一年以後,發動機上的差異就被英國人追平了。
看到他承諾了下來,李樂這個假元首又開端了炫技,炫得譚克都不美意義說本身是一個研討飛機的了。
在增壓技術線路上,DB挑選了高緊縮比、低增壓比線路,氣缸緊縮比為7,而增壓器的增壓比則較低;梅林與之恰好相反,氣缸緊縮比為6,而增壓器的增壓比則較高。
“機能上我們有不小的上風啊。”隻是簡樸的聽到一些數據,譚克就非常確信,DB發動秘密比梅林2型先進很多。因為他曉得DB但是用了很多當時看起來很先進的技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