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考慮到本身現在的身份,趙昭還是客觀地說道:“這件事,還得扣問大梁的定見。”
“是。”
終究,在田諱鄙夷的目光下,連諶隻能恨恨地說了這麼一句。
其實在他看來,兩方人說得都對:方向宋國吧,無益於他齊國安定在中原的霸主職位,但弊端就是會是以與魏邦反目;而方向魏國吧,無益於保持他齊國與魏國的友情,但弊端是冇法遏阻魏國越來越強大的勢頭,乃至於到最後,他齊國不得不將霸主的位置讓給魏國。
與趙昭這類文弱墨客分歧,田諱乃是「田氏五虎」之一,是一名能上馬交戰疆場、上馬管理國度的全才,兼之骨架也生的大,人高馬大,乃至於在臨淄宮內,還真冇幾個士大夫敢跟這位脫手。
“鮑叔大人如何對待這件事?”趙昭冷不丁問道。
而連諶與田鵠則果斷表示,他齊國作為當年「齊魯宋三國聯盟」的盟主,當年未曾出兵幫手宋國抵抗魏國與楚暘城君熊拓的侵犯,現在,宋人複辟國度,齊國作為盟主該當賜與支撐。
當年趙昭初在齊國當官時,就曾親眼目睹兩名流大夫在齊王呂僖麵前,因為政見分歧而大打脫手,當時趙昭的確難以置信,而齊王呂僖卻渾不在乎,彷彿是司空見慣。
在趙昭聘請鮑叔到書房內時,鮑叔看了一眼天井裡那一撮人,發明趙昭的兒子趙梁正興高采烈地學著騎乘一批小馬駒,遂獵奇地問道:“那匹馬駒,莫非亦是趙潤公子所贈?”
看到這一幕,齊王呂白暗道可惜。
想到這裡,趙昭悄悄點頭:管重不愧是國相之才,眼界開闊又識時務。
還記得前一陣子,待梁魯渠後半段,也就是從魯國通往齊國臨淄的這段河渠正式開通以後,魏國的豪富商文少伯,帶著十幾船的貨色,沿梁魯渠到達齊國臨淄。
「齊魏聯盟」,是齊王呂僖期間由這位明君一手促進的,高傒亦不想違背這位先王的遺言。
想想也是,高傒又不傻,似他這般睿智的賢臣又豈會不知,倘若他齊國參與了宋國之事,同意宋國規覆在「齊魯宋三國聯盟」中的職位,那麼,齊魏兩國必將是以反目。
鮑叔口中的「連諶(chen)」,出身連氏,亦是齊國著名的望族,而「田鵠」,則乾脆就是前右相田広的堂弟,一樣是濱海田氏的人。
可話說返來,縱使是被稱為賢臣的高傒,亦出缺點,比如說,始終不肯正視「齊國正走向衰弱」的究竟——在回絕承認魏國新霸主職位這件事上,高傒亦是果斷不移的支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