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殺誰就殺誰,想救誰就救誰,說誰是好人,誰就是好人,說誰是好人,誰就是好人……在小說家手中,一小我的吵嘴之底子就在他們的一念之間,想要扭曲本相,不要太簡樸……如許的才氣,比之兵法縱橫三家,也是涓滴不弱了。
“隻是這報紙的售價,該是多少呢?”李績問道,這個題目一樣首要,如果代價高了,百姓們買不起,但代價又太低的話,朝廷又會虧蝕,以是規定一個代價範圍還是很有需求的的。
而言論這東西殺人於無形,如太小說家真的掌控了言論,乃至能夠掌控民氣,玩弄民意於鼓掌之間――挾民意與朝廷抗爭,屆時全部天下還不是任由他們玩弄嗎?
我們報紙固然冇有《品德經》的代價高,但上麵也登載著很多時勢政治,能夠促進百姓們對這個國度的體味,促進對大唐的認同感,莫非連一文錢都不值嗎?
“為甚麼冇有人買?”李世民還是對峙本身的定見:“要曉得這固然是一張紙,但上麵承載的但是字啊,一張報紙上麵起碼有五千字,須知王本(王弼,魏文帝期間的學者,對《品德經》有停止過註解訂正,世人稱為王本)《品德經》也不過五千四百字罷了。
通過報紙,朝廷能夠將朝中產生的事情,顛末遴選以後,將一部分合適公開的內容公開給百姓,不但能讓百姓們更加精確的體味的朝廷的政策,不再被上麵的小官吏們坑害,更能讓百姓體味大唐時勢,拓展他們的眼界,同時加強他們對這個國度的認同度。
第二百四十五章報紙
“有事理啊……但是報紙的名字既然名字叫日報,那想來是一天一發的……這就是耗損品啊,百姓們偶爾買一張還能夠,但每天買,他們能受得了嗎?”李靖想了想,經李世民這麼一解釋,感覺一文錢還便宜了,但是一想到這報紙屬於耗損品,看過一遍以後就冇用了,第二日想要體味新訊息,就必須還得重新買,不由有些擔憂的問道。
“一文錢?”李績驚呼,不是這個代價低了,而是有點太高了。
這時候一鬥米也不過五七文錢罷了,一鬥十升,一升米的重量大抵在三斤擺佈,按一鬥米五文錢的代價來算,一文錢就能買兩升,也就是六斤糙米――這但是一個五口之家一日的口糧啊,就換這麼一張報紙?有人會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