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幾天下來,一眾親力親為的官員便覺的受益不小,前去各地監督的監生皆是從國子監遴選出來的,根基都是舉監、貢監,廩增附生、及旗人勳臣後輩,多數是才學操行兼優,狷介自律的,日記所敘,瀏覽遍及,看的幾日下來,對其地點的府縣便有了一個大抵的體味,本地的官員的形象亦是躍然紙上,一些故意的官員垂垂熟諳到這些個監生日記的首要性。
對這些要命的監生,處所官們可說是頭大非常,一邊忙著賑災事件一邊還要用心抵擋他們,可謂是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的不但是處所官員,朝中的一眾大臣亦是因為監生的日記痛苦不堪,一眾監生皆知日記有能夠中轉天聽,是以也是格外當真,不但是勤於察看,並且多附有各自的觀點,以期能獲得貞武的喜愛,日記也不但隻範圍於記錄賑災事件,對各地的驛站、路橋、城池、書院、學宮、年事,催科,獄訟等等皆有瀏覽,篇篇皆是長篇大論。
朝廷對倉場營私舞弊一案的懲辦定見很快就在內城傳了開來,各旗的王公勳貴聽聞以後皆是暗鬆了口氣,對於犯案的倉官庾吏他們倒不是太上心,他們體貼的隻是對一眾糧商會如何懲辦,既然隻是勒令更加退還,就申明貞武對他們冇有窮究的意義。
各地的大小官吏都清楚此次賑災意義嚴峻,誰也不敢有涓滴的忽視懶惰之心,再加上京師往各地派了很多監督的官員和監生・更令他們如履薄冰,官員尚且好說,最難防的是那些個年紀悄悄的監生。
因為這些監生冇入宦海,不體味宦海的端方,也不存在好處乾係,能夠說美滿是站在公道的態度,照實的記錄下本地的景象,這些日記完整能夠做為官員考評的根據或者是左證,他們對此事都逐步上心起來。
京師大小糧商大範圍的將糧食運回官倉立時就引發了顫動,對這些糧商,京師百姓素無好感,見次景象,無不鼓掌稱快,官倉糧食越充沛,糧價就越穩定,平糶的官糧也就有保障,一眾百姓天然大為欣喜。
一眾旗人聞知這一動靜後,亦是長鬆了一口氣,既然隻是懲辦钜貪,那就不會殺太多的人,普通的倉官庾吏他也冇資格能夠上钜貪,冇甚麼好擔憂的。
最愁悶的則是涉案的一眾糧商,比擬於明正典刑和抄家撤職的懲辦,雙倍退還不法所得不異因而法外開恩了,可題目是並冇有切當的年限,這筆胡塗帳該從何時算起?誰都清楚,與犯官同例是甚麼了局,一眾糧商擰著眉頭再三考慮,為保險起見・隻能是量力而行・將手中統統的存糧全數賠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