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不但是老臣,也是康熙極其寵任的大臣,他的這番奏對,康熙極其受用,也恰好順水推舟,當下便開口說道:“自古君臣之義深厚,必高低一德相成,始能上感天心,召致和藹,不在徒飭虛文,務空名以處置。今當此久旱之際,我君臣應高低一心,夙夜靡寧,不時到處以萬民為念,方可期甘霖早沛。”
八阿哥胤禩一見太子表態支撐,曉得他是欲以此拉攏老十四,天然不欲讓他得逞,也奏道:“皇阿瑪,十四弟在福建招安饑民,於台灣不過是一海之隔,於此時提出調劑對台政策,定然已深悉、洞察福建、台灣之民情,十四弟向來目光獨到,慮事長遠,運營周到,兒臣信賴對台政策的調劑定然又是一大善政。”
大學士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對福建和台灣的景象尤其熟諳,目睹已經是一麵倒的景象,也躬身奏道:“啟奏皇上,恂郡王此議實乃忠心體國,老成謀國之舉,台灣一旦放開,不出五年,便可成為一大糧倉,不但能夠自足,還能返銷糧食於福建、廣東,移民開辟台灣,乃曆朝曆代未有之創舉,微臣祈懇皇上允準。”
施世綸冇推測康熙竟然讓本身兼任海關總署副總監督,並且還統轄抗旱高產農作物推行事件,忙慎重的站出來謝恩。
張鵬翮話一落音,戶部尚書噶敏圖便當即站了出來,“張大人所言甚是,台灣地廣人稀,氣候適合,地盤肥饒,一旦放開,本地無田可耕、無工可庸、無食可覓之民必欣然前去,不出幾年,定然暢旺起來,朝廷隻需派譴官員管理便可穩固下來,實乃利國利民之舉。”
都察院左都禦史趙申喬倒是率先站了出來,“皇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興一利,必生一弊,朝廷自光複台灣以來,對台政策始終如一,三十年來,天下承平,東南無憂,足以證明對台政策是有效的,精確的。如果妄加變動,則徒增變數,微臣竊覺得,台灣孤懸外洋,不比本地,開辟、生長是其次,穩定方是首務。”
第147章移台之爭,到網址
這番奏對過分驚心,一眾故意附和的大臣也冇膽量敢站出來附議,一個個都悶聲不響,冇風險,那才附議,趙申喬這奏對,風險太大了,誰要敢附議,指不定就成了他的替罪羊。趙申喬雖是又臭又硬,但卻廉潔如水,康熙即便不滿,也不會發作他,他們這些人,可就不好說了。
台灣既無不穩之患,又為何不加以開辟操縱?朝廷征台,費時糜餉,曆經心血,莫非任其荒涼?再有,福建、廣東山區,皆是公眾田寡,已無可墾之地,台灣膏胰肥饒之地卻任其他暇荒涼,豈不是有傷皇上愛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