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笑著說道。
“又是這該死的戶役軌製!”
一旁不遠處,趙二虎的爹趙黑山一聽,頓時忍不住對著趙二虎罵道。
顛簸很大,各地各個期間都不不異,短短八年時候就相差如此之大,但是哪怕最便宜的時候,一斤鹽也能夠賣到一分五厘。
劉晉見趙黑山家的這個鍋內裡的水都已經差未幾要煮乾了,鍋的四周都已經結出了白中帶微黃的結晶。
“有幾文就算不錯了,起碼能夠有口飯吃。”
“冇事,冇事。”
很快,劉晉就來到了下河村村民煮鹽的處所,腦海中也是想起了之前看過的汗青小說當中的一些內容,這用海水煮鹽的汗青非常悠長,能夠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期間,煮鹽這個傳同一向到曬鹽體例的呈現才逐步漸漸的被淘汰掉。
記得本身就看過一本汗青小說,作者就細心的查閱過明朝時候各種物價的程度,在嘉靖期間朱廷立《鹽政誌》記錄,嘉慶初年,湖廣、江西、南京一帶每鹽一斤賣銀三分四分,到了嘉靖七年時,每鹽一斤賣銀一分五厘。
想要煮鹽就必須具有灶戶的身份,但是灶戶並不是一個讓人戀慕的身份,彆看這鹽賣的很貴就覺得灶戶的日子好過,究竟上因為灶戶隻能夠煮鹽為生,日子比起普通的老百姓還要更貧寒。
明初鑄大錢“大中通寶”,4文便能夠換1錢銀子。今後的天子鍛造的銅錢按官方規定是7文折銀1分,70文才折銀1錢,而官方盜鑄的劣錢乃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氣兌換一分銀子。
在明朝中葉的時候,一兩銀子即是十六錢,差未幾也就是1000文,這個是比較普通的代價,到明末能夠換到1500文。
“不可啊,煮這一鍋鹽,光柴火都要好幾文錢,這4斤鹽也僅僅隻能夠賣20文擺佈,還要被唐老爺抽掉幾文,算下來也僅僅隻能夠賺七八文。”
“可不是嘛,都已經煮了將近三個時候咯。”
“那我們為甚麼還要給唐老爺抽水?”
“這是粗鹽?”
劉晉一聽,整小我都忍不住吃驚了。
聽到劉晉的話,趙黑山笑著說道。
“5斤應當冇有,4斤應當少不了。”
下河屯的村民因為不是灶戶,所以是不能煮鹽的,但任何的軌製都是人去履行的,隻要父母官不去管,天然也便能夠去煮鹽了,這唐老爺因為鄉裡有頭有臉的人,以是賣力和縣老爺這邊聯絡,銀子給足了,天然也就冇人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