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朱翊鈞問道:“如何好辦?遼海東寧分巡道(以廣寧為中間)、遼海東寧分守道(以遼陽為中間)都隻是四品官。”
不過,高務實卻彷彿不這麼感覺,反而俄然岔開話題,問道:“此次永寧公主出閣大婚,皇上賜田多少?公主府破鈔多少?”
此次漠南之功的確夠大,不說漠南之戰後北疆局勢變得對大明極其無益,單說收成的首級,便可謂是百年之未有。
感激書友“書山老書蟲”、“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撐,感謝!好久冇求過訂閱了,求一波訂閱~
高務實不介懷做個淺顯兵備道,卻不代表朱翊鈞也同意這個觀點。
有明一朝,文官冊封可不是說著玩的事,哪怕就是個流爵也不得了,畢竟眼下可不是天下大亂的期間。
以是,外放高務實,纔有機遇更快地把他汲引上來,名正言順地進入中樞,而不是放在詹事府、翰林院閒置起來,喝它十年的茶。
這處所的東北是遼陽,西北是廣寧,彷彿龐大的“兩翼”,將它掩蔽得嚴嚴實實,不管是蒙前人還是女真人,跟它都冇有乾係,乃至連跟朝鮮人都不交界。
可惜的是,高務實目前的品級太低了些,何況他不過是個萬曆八年的進士,遵循正規入仕的時候算,現在才兩年多點,這資格也太淺,希冀冊封是不成能的。
資格,現在成了卡死高務實升遷的一個硬性目標,高務實清楚,天子當然也清楚。
既然如此,戔戔一個兵備道如何行?
因為高務實現在的這兩個職務,彆看一個隻是正五品,另一個乃至隻是正六品,但是千萬要重視,從這兩個職務直接放到六部當侍郎,那是極其常見的操縱,遠的且不說,許國許閣老就是如許上去的。
大明朝翰林史官的特彆性,在這一刻閃現無疑。
以是,如果高務實留在京師混資格,那麼天子頂多也就隻能給他在翰林院汲引一下,比方從侍讀升為侍讀學士,但那冇有甚麼實際意義,侍讀學士外放六部也就是個侍郎,除非是侍讀學士掌院事,並且資格夠老,那倒是有機遇外放禮部尚書等入閣。
朱翊鈞這一反問需求略作解釋:以上這兩個地區,一個分巡道,一個分守道,固然前綴都是“遼海東寧”,但實際上卻幾近是以遼河為界東西分彆的,西邊的分巡道以廣寧為中間,東邊的分守道倒是以遼陽為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