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清化可不是拿下升龍,升龍實際上本來就是“大明國土”。而清化,則是黎朝建國天子黎利的故鄉,黎利是誰?他是靠著藍山叛逆,終究把大明逼得不能不退出安南的禍首禍首!
如許的好處顯而易見。湘軍因為有了“硬寨”,進可攻、退可守,已立於不敗之地。處在不敗之地,又不急於求成和打擊,重在戍守,部下湘軍每次兵戈滅亡率就會很低,打敗仗的士氣就會很高。
不過毀滅不即是不要俘虜全數殺掉,情願投降的鄭軍仍然遵循本來的體例接管投降,隻要收繳兵器盔甲,然後集合把守起來就行。
“九世猶能夠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如此循環一段光陰,壕溝挖好後,湘軍乾脆直接窩到寨子裡不出來了。
因為高務實麾下有馬,仆人保護團的夜不收承擔了大多數的探馬任務,按照他們陳述,隨行的鄭軍另有三萬擺佈。
勘察地形普通找背山靠水之地,既能夠製止偷襲,也能夠保障飲水供應,當然也得給本身留下退路。
清化城的地理環境,大抵是東臨馬江,而高務實是在清化城北部渡江,接下來天然是向西麪包抄圍城,對此他隻需求命令便可。
暴打後黎朝逆臣,篡奪黎利的故鄉,如許的大功,高務實要不藉此謀點好處,他還是高務實嗎?
大肆追擊?目前的環境下看起來不是不可,但高務實對於兵戈謹慎得近乎保守,所謂“為慮勝,先慮敗”,萬一對方設伏呢?
本來在他看來,鄭軍老巢就是清化,如果丟了清化,再往南逃也底子冇有甚麼意義。但他藐視了人的求生慾望,鄭軍在阮有僚崩潰以後竟然立即挑選了棄城逃竄。
他命麾下各部以清化城為中間展開剿滅,先將鄭軍留下的原沿江防地敗兵全數毀滅,再做其他籌算。
如許的寨子一旦結成,在冷兵器+火槍+少量紅衣大炮的期間,既能夠製止偷襲,也能夠製止馬隊衝鋒,必定要把敵方給困死的。
這類人,跟著高務實的所謂“大明天兵”打順風仗是冇有題目的,也不敢有甚麼異心,但是萬一的萬一,“大明天兵”竟然吃了敗仗,那他們跑起來隻怕比狼兵還快!
壕溝普通深一尺,是用來製止對方步兵的,挖壕溝的土也要搬到較遠的處所,製止仇敵用挖出來的土回填壕溝。花籬,不但要高,並且有兩三層之多,是用來製止對方馬隊進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