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根源何在[第2頁/共3頁]

以是,不是明朝曆代天子太豪侈,也不是朝臣太敗北,固然這些身分不能說冇有,但必定不是本源,也不是主因。

在大明,不管是朝廷中樞,還是處所衙門,相較於中國其他朝代,有一個最明顯的特性,就是窮,並且窮得那叫一個駭世驚俗!窮得底子冇有才氣去賑災、救災,厥後冇體例了,朝廷乃至主動退出了賑災救災的主體。

高務實在開封府向粟永祿建議以工代賑、以工代撫之時,就已經發明瞭他們力不能及的啟事——無他,冇錢罷了。

比方崇禎十四年的浙江饑荒中,祁彪佳見“流移乞丐死者日以五六人計,惻然憐之,亟擬賑救”。而本地當局的獨一作為,就是對他的行動表示支撐,當然也停止了一點點捐助——並且好笑的是,這個捐助還是以小我名義:知縣等人集資捐助了大米30石,約莫相稱於4000斤糧食。而禦史陳公祖念“一鄉之情”捐助15石。彆的,不歸處所統領的主管鹽政的守憲老爺捐助了150兩銀子。

其他絕大部分糧食、財帛,也皆為富商富戶捐助,彆的,富商富戶們還幫助並構造開荒種田6800多畝。但是,富商富戶畢竟才氣有限,也不成能傾家蕩產來捐助救災,以是普通佈施隻限於本地,而“百裡之鮮花難不生香花”,有美意的富商富戶,也必定有壞了心腸的富商富戶,趁機大發國難財的人也不在少數。

是天子剝削百姓太狠,本身窮奢極欲嗎?這就更好笑了,明朝天子一餐飯才吃幾個菜?隆慶爺喜好吃驢腸,但吃驢腸的話,內府需求提早購入而現殺,有華侈的懷疑,竟然就被禦史言官給罵了,成果隆慶帝老誠懇實下旨讓內府減少購驢,這都被記錄了下來呢!

如果減去這些反覆計算的災害次數,明朝這八種災害的產生次數也很多於5700至5800次,而這一數字遠遠超越鄧雲特先生所得出的1011次。

贓官貪吏哪朝哪代都少不了,莫非明朝獨多?顯非其然,最起碼清末的贓官貪吏如何看也比明末更勝一籌。

既非不肯,便是不能。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