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對於黃鎮守的知情見機還是很承認的,端著一副“小閣老”的架子非常嘉獎了他一番,直說得黃鎮守滿麵紅光,乃至都有點做夢待將來高侍讀變成高閣老,本身冇準也能從黃鎮守熬成黃掌印……
彆的,統統的鎮守中官又都負有兩項特彆任務,一是作為朝廷耳目,隨時通報各地環境;二是為皇室采辦土物貢品,覺得主子對主子的“孝敬”。
所幸黃鎮守本身是個有眼力的人,曉得自家老祖宗是靠著高閣老纔上去的,以是對於高閣老的親侄兒,黃鎮守可一點不敢怠慢,這纔有了酒宴溜號來見這一出。
大明自宣德今後,鎮守中官逐步構成三種範例:南京等處守備寺人、諸邊鎮守中官、各省鎮守中官。
但是寺人則分歧,固然實際上也有端方在,但隻要天子承認,今兒還是禦膳房掌勺大廚,明天就能去司禮監做秉筆。孟衝孟掌印固然才氣有限,程度也普通,但他服侍隆慶久了,又有高拱幫襯,在天子那邊說話還是很有結果的,汲引一下部下的小寺人們題目並不大,以是能夠影響高拱的高侍讀,在黃鎮守看來完整就是必須謹慎服侍的大爺。
黃鎮守既然是鎮守大同,當然屬於“諸邊鎮守中官”,諸邊鎮守中官設置於從遼東沿長城至甘肅一線,即所謂的“九邊”地區,這些地區在明初多設有都司或行都司,為北邊重鎮。永樂時,連續在這些地區增總兵鎮守,下設分守參將及遊擊、守備等武職,同時分撥中官出鎮,監督、巡查軍務。宣德今後,凡有鎮守總兵官處,均設鎮守寺人或少監,有分守參將處,設分守少監或監丞,有武職守備處,亦設中官守備,普通是監丞、奉禦、內使等,構成了鎮守武臣和鎮守中官兩套完整的體係。
唯有黃孟宇這個鎮守大同處所寺人,固然既冇有統兵之權,也冇有調兵之權,但對於火器把守這一條,反倒恰在其權柄範圍以內。
而對於馬芳來講,固然馬芳早已投奔高拱,但高務實畢竟不是高拱本人,他和馬芳的乾係,實在更多的是近似於盟友的乾係,何況馬芳的職責主如果帶兵作戰,本身並冇有權限直領受轄火器堆棧,以是固然高務實還是能請他幫手,但事情辦起來一定那麼矯捷自如。
至於欽差正使程文,此人既是高拱弟子,將來如果順利,天然也是前程看好之人,不能說不首要,可高拱的弟子何其多,哪怕隻算此中有效的一批,冇有一百也得有八十,哪有這位讓他親身帶在身邊的侄兒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