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吾家寶駒(上)[第1頁/共4頁]

高務實思考了一下,答道:“大舅非是要考甥兒詩賦,乃是提示甥兒,大明神童很多,甥兒雖八歲為官,但本朝卻也有先例。”

張四維彷彿看不出高務實已經略顯嚴峻的小臉,淡淡隧道:“這首詩開首是如許的:此泉真托此詩知,千年勝蹟留荒陲。”頓了一頓,又道:“你可有讀過?如有,背一遍便可。”

張四維哈哈一笑,點頭道:“不錯,劉鈗當日八歲為官,環境與你很有所同。但卻也不是完整不異,你猜猜看,我是想奉告你甚麼?”

張四維又問:“可知我為何考你此詩?”

而劉鈗八歲入朝,當了五十多年官,曆經三朝,最後悠然退隱,結局要比他的兩位知己仇人好的多了:“以紈絝起家,被遇三朝,繁華安樂,優遊林下”。

高務實不由思考起來。

成化十八年,劉珝遭到內閣其他兩位閣臣萬安和劉吉的架空構陷,被迫致仕,常常抱著劉鈗過門檻的楊一清也到了山陝去任職。

有明一朝,的確呈現過很多的天賦少年的,比方嚴嵩、解縉、唐伯虎,又如李東陽、楊一清、楊慎。

張四維些微收斂了一下笑容,看著高務實,思考了一下,道:“按例,掌院學士初見翰林新官,須得考校該員學業。此雖舊例,現多省去,但也未曾廢除……你現在雖隻是掛名翰林院,但是端方不成偏廢,本日我也考你一問。”

劉鈗,山東壽光人……他爹叫劉珝。

因為這時候的楊一清也還隻是其中書舍人,跟劉鈗是正兒八經的同僚。

好不輕易纔在趙誌皋的引領下找到張四維簽押房的高務實,在麵見張四維這個翰林學士時做足了禮節,規端方矩,一絲不苟。

這不挺好的嗎?那大舅想提示我甚麼呢?

史載:“八歲時,憲宗召見,愛其聰敏,且拜起如禮,即命為中書舍人。”

《明史·劉珝傳》也記錄有劉鈗“博學有行誼,與長洲劉棨並淹貫故實,時稱二劉。”

反觀張四維就輕鬆適意多了,隻是笑了笑,便擺手道:“好了,務實,不必多禮,這裡就你我二人。”

並且據《壽光鄉土誌》記錄,劉鈗“嫻於文筆,與李倥侗,康對山,何大複,邊華泉輩為友,時稱五才子”。

其他的都不說,單申明朝中期,光是一起同朝為官的就有李東陽、楊一清等人。

說劉鈗隻是沾了他老爹光才當了這個官的話,實在有些果斷,因為憲宗天子是真喜好他。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