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的兩三個月裡,大明遵循高務實的假想重賞了蕭如薰及麾下出征將領,厚賜了土默特、科爾沁及滿洲三部,讓這些附屬權勢更加緊密的連合在以大明天子朱翊鈞陛下為核心的天朝四周。
至於第三派,此次比平時更加不濟。哪怕天子點名扣問,獲得的答覆也是“臣不通行伍,不敢擾亂聖察”之類,明擺著是“這事兒咱就不摻雜了”,把朱翊鈞氣得想當場翻白眼。
不錯,蕭如薰此戰要說功績,那還真不算大,但既然來歲開春就要大戰,現在先重賞一個功績不大的蕭如薰,豈不就鼓勵了來歲即將參戰的各方將領?
第一件事是建州左衛批示使努爾哈赤遣其異母弟穆爾哈齊為使,代他來京獻貢。此行所貢,建州左衛奉上極品東珠一百零八顆、老山參數百斤、白皋比一張等各種珍寶。表奏當中極儘恭謹、謙虛無地,阿諛天子的話更是毫不鄙吝,涓滴不嫌肉麻。
文華殿的禦前集會並未達成分歧定見,天子以疲累為由叫停了集會,命諸位閣老回閣再行商討。但在閣老們回閣以後不久,宮裡由傳旨命戶部、兵部,召二位尚書前來議事。高務實、周詠奉旨進宮。
不過把握天下財權的高司徒大手一揮,當場就承諾了下來,表示如果真有那一天,朝廷“必不餓死爾部一人”,努爾哈赤得悉是高務實親口承諾,這才表示接管。
第二件事則是產生在西南邊向,劉綎被兵部以“鎮守緬甸有功”為由升任鎮守四川總兵官,駐地敘州。
實際上高務實還挺但願楊應龍鬨起來,畢竟貴州和四周地區的土司實在也太多了些,朝廷一向需求在四周駐紮重兵,本身也是個不小的承擔。如果能夠趁著剿除楊應龍的機遇在貴州來個“削藩”,把儘能夠多的土司改土歸流,對於朝廷而言實在是大有好處的。
這裡要解釋一下,有明一代的四川總兵很多時候駐地都不在成都府,也不在重慶府,而是在南邊的敘州。固然很少有質料詳細申明啟事,但實在並不難測度:成都防衛的重點在於西麵,但西麵一向比較誠懇,防衛壓力不大,並且大明在川西專門設置了“四川行都批示使司”,有點近似於遼東副總兵,專司這一片區的防務,總兵普通不來插手分擔;
朝廷為此事又產生過一輪爭議,最後仍然是高務實的建議最讓天子對勁:準予建州左衛至寬甸參與馬市,但要求該衛此後必須“奉旨隨征”——當我要兵戈的時候,你必須出兵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