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這番話資訊量比較大,首要提到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如果京華的資金真的呈現較大缺口,他籌辦開辟佐渡金礦;另一件事是要趁北條家麵對龐大危急而去租借半個三浦半島。

我不太清楚日本軍隊的戰役力,假定他們的程度和當初緬甸軍隊差未幾,以該半島地形而言,我們需求保持起碼三千擺佈的軍隊停止戍守——這是在敵方派出一萬人來打擊的前提下。如果對方出動三萬人或者更多,則我們最好包管有八千到一萬軍隊駐紮於三崎城。”

[注:為了寫這一段,我搜了老半天三崎城之島的航拍。按照視頻和照片來目測,假定糧食由海路確保無虞的話,此島起碼能夠駐軍一萬擺佈。因為島上除邊沿外都近似丘陵地貌,實際上也應當是有淡水的。

固然是搞後勤去了,並且朝戰也失利了,但戰後的上杉景勝還是得了封賞,移封至會津,從越後、佐渡九十萬石一躍成為會津一百二十萬石。

當然,不管薩摩還是大隅,都是島津家的領地,提及來這應當很便利京華或者海貿聯盟去“發明”這一本來在1750年擺佈發明的高層次大金礦。但是,該金礦有兩大題目導致高務實籌辦先將其雪藏起來。

當然,真要占據佐渡島的話,固然不必擔憂上杉家,但要擔憂豐臣秀吉的反應——倒也不是怕他彆的甚麼,主如果怕他變動了打算,從而又讓高務實的打算不得不跟著變。

在此背景下,1975~1977年間,日本金屬礦業奇蹟團在北薩一串木野地區展開地區地質調查,選定的事情區麵積為900平方千米。1975年全區停止了重力測量,1976~1977年停止了地區地質調查,總算查瞭然首要地質構造。

更何況高務實節製島津家的手腕是先從經濟滲入,今後再考慮軍事滲入,目前還在經濟滲入階段,軍事方麵對島津家的壓力不大——海上力量當然是壓抑的,但現在的島津家又不是明治維新以後的薩摩藩,水兵並非他們的特長戲,陸軍纔是其剛強。

不過,這倒不是高務實打佐渡金礦主張的首要啟事,因為如果要比較儲量、層次、開采難度這些方麵的環境,那麼佐渡金礦實在並不如菱刈金礦。

畢竟這場仗固然打了那麼久,但豐臣秀吉征討北條家並非隻要小田原一戰,如果遲延久了,該地提早被豐臣秀吉或他的從屬權勢拿下,那就很難堪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