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又是香皂(上)[第1頁/共3頁]

好動靜還不止這些,張四維奉告高務實,他現在每個月的月例銀子是按張氏近支宗親來算,每個月有二十五兩,也就是說,下個月他將攢足一千兩銀子。

有明一代所謂把持鹽場,實在首要在於把持鹽引,這個題目牽涉到一個幾近持續了百五十年的軌製。簡而言之就是販子將糧食運抵邊陲,官府則賜與販子以鹽引,販子越是能包管邊陲軍隊食用乃至部分存儲糧食之所需,就越有機遇獲得大量鹽引。按照財產集中原則,光陰一久,這些鹽引就逐步會聚在極少數人手中,構成把持。

當年他好歹也是主持過一鎮政務的人……呃,一個鎮的格式小是小了點,但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哪怕隻是一個鎮的政務,在當代社會的那種大前提下,也足以觸及到方方麵麵了。畢竟不管是農業、產業亦或是各種百般第三財產的生長,另有各個部分、各個企業以及各村之間乾係的調和等等,都是需求他來安排、措置乃至催促的。

至於張家這筆例錢的呈現,對高務實來講根基即是一筆不測之財,這筆不測之財讓他的打算彷彿能夠稍稍提早。那麼現在起首要做的,就是創收、斂財。

他決定遵循本身此前幾年定下的打算漸漸行事。

這個彆例看似國度也是以贏利很多,起碼邊陲軍隊的糧食供應看起來獲得了很好的處理,但以高務實來看,鹽商們獲得的是實足的暴利,而國度的贏利相對就少了太多太多,實在談不上是公允買賣。

販子永久追逐利潤,不追逐利潤的販子是不存在、也不能存活的——除非他彆有所圖。

張家是蒲州钜富,天然也就是晉商的一員。高務實對明末晉商是非常警戒的,因為汗青上他們實際上成了賣國貿易個人——以是清軍篡奪天下後,他們中的幾大代表成了所謂的皇商。

實在他一個八歲孩子,現在又是跟在高拱身邊,平時底子無需費錢,不過眼下大明都是如許的氛圍,世家豪族後輩大多都是有例錢的,他天然不會例外。而高家固然遵循官宦世家的角度來講算是非常安貧樂道的了,高拱這些年在故鄉也冇有添置哪怕一畝地。不太高家畢竟數代為官,數十年一點點積累下來,在本地也算是一方朱門,又豈會少了他的一份例錢?

春秋,在目前來講,是他斂財大計的一個桎梏,這決定了他不能搞出過分於“高精尖”的產品。但是費事在於,簡樸的產品如果隻是有些創意,出產難度太低而又冇有把持效應加持的話,是很難賺大錢的,因為很快就會被仿照。一旦有氣力更薄弱的販子或者商幫看上這個買賣,強勢參與之下,他這個長江前浪就隻好被拍死在沙岸上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