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轉返來,大明的天子能夠對某個或者某一批文官說打就打、說撤就撤,但實際上卻受製於全部文官個人——你再牛逼也不能全都打殺了,不然國度不就完了?就像嘉靖帝當年搞大禮議,搞來搞去終究也得挑個嚴嵩如許的文臣來代天子掌權。總而言之,天子手底下如果冇有親信文臣把握內閣大權,則皇權本身也很難蔓延。
但是他並冇有細心機考高務實這麼做的動機,當然,普通人也的確看不出來這一點,畢竟不是每小我都能像高務實一樣,目光長遠到那麼多年以後。這根基上隻能是穿越者纔有的目光。
實際上,萬曆天子跟文官個人的首要衝突在於國本之爭和征收礦稅之類,而雒於仁跟萬曆算起來另有點私仇:剛纔說了,他父親是雒遵,而雒遵的恩相是高拱——高拱是萬曆剛一即位就被趕出京師致仕的。固然當初李太後和萬曆母子是被張居正和馮保給操縱了,但畢竟下旨的名義上還是天子,而天子也在很多年裡一向堅信高拱不忠,以是雒於仁看著萬曆天子必定不會紮眼到哪去。
但是如果冇有應戰,我穿超出來搞毛線的?我又不是個穿越返來隻為談一場愛情的瓊瑤小說受害者。
好比武宗正德天子,這位老兄固然的確有些弊端,但很能夠並不像後代史乘中說得那麼不堪,但是因為獲咎了全部文官個人,因而生生被整成了昏君之典範。
他還是天真了,隻要你是蔓延皇權,讓大部分文官好處受損,身後名聲都好不到哪去,乃至嘉靖還冇死就被海瑞罵了個狗血淋頭。
皇權必定要漸漸遭到限定,不能是一個靠血緣擔當權力的人對天下大事一言而決;文官個人也必然得讓渡一些好處出來,不能一毛不拔,當然高務實會儘量給他們斥地新的財路,就比如後代的思路,做大蛋糕然後再見商如何分派。
但天子除了用親信文臣把握內閣大權以外,另有一種把握實權的體例,且結果非常不錯,隻是凡是會有點後患:重用寺人。
萬丈絕壁走鋼絲,想想都讓人感覺心神搖擺,真是取死有道。
以是,這裡頭如果粗陋一點說,是因為天子畢竟還要點臉,直接出來跟文官杠上,活著的時候固然一定多怕文官個人,但一來事情一定好辦,二來此後死了必定冇個好評價。因而聰明的天子就會挑選推出寺人來做炮灰,比方朱由校。
汪直、劉瑾、魏忠賢,明朝大寺人之表率,但不管當初如何權傾天下,搞得文官個人苦不堪言,就覺得他們真的是本身短長,本身勢壓四海、權傾天下。實際上他們的權力完整來自於天子,很多時候實在隻是天子不肯出麵直接與文官個人公開相抗而推出來的傀儡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