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茶樓聽報(上)[第1頁/共3頁]

這此中,通政司是一個相同內廷與外廷、天子與臣民的中心行政機構,首要掌管章疏、封駁之事。百官章奏除了極少部分由寺人和鴻臚寺官員代收外,絕大部分由通政司遞進。“凡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門題奏,一一謄寫成冊,五日一送內閣,以備編輯“,書成以後,“俱經通政司轉行”。

當然,肆意批評邸報能夠呈現一些費事,這就是茶館所需求自行把控的了。幸虧隆慶天子是個仁厚之君,所乃起碼到目前為止,趙記茶館的店主還冇有被請去任何衙門喝茶的記錄,這和滿清期間“莫談國事”比擬——嗯,也冇甚麼比如的。

劉顯父子在這舉目無親的京師當中,總得給本身找點事做,不能光呆在寺廟裡養膘,歸正說到底,他們都要等高務實那邊落實了以後纔好決定去處,是以本日便聽了知客僧的保舉,來趙記茶館聽報,畢竟多體味一下朝廷靜態老是好的。

特彆是成化之前,對邸報的傳抄節製還非常嚴格,厥後則日漸疏鬆,顛末嘉靖末年一折騰,再到隆慶,固然提了好幾主要“禁科抄之報”,但邸報的傳抄實際已經閃現出節製不住的局麵了。乃至一度呈現了“抄傳邸報,刻錄流行”的景象,乃至有些訊息在見諸邸報前,已在報房傳播開來,“近閱邸報,則有未及進呈而播之報房者矣”、“剋日都下邸報,有留中未下先已發鈔者”。

借住在王恭廠邊承恩寺的劉顯父子二人,這日用過早餐以後,便在寺中知客僧的先容下來到趙記茶館“聽報”。

這一日,恰是高務實正式回到京師的次日。

在邸報的傳抄、公佈過程中.京官每日派書吏到通政司抄傳,故他們能較早曉得天下政事;而處所官員則需藉助驛站,雇用驛卒將邸報送至各督撫、佈政司、府、州、縣衙門。因為邸報是層層通報,加及驛站通報需求光陰,故處所官員不能像京官那樣先睹為快,收到邸報的時候也有前後。大略距都城、省府近者,收到邸報的時候早,反之則晚,而如川陝、遼東、雲貴等偏僻之地,官員常常數月才氣得悉朝廷新政。

都城百姓,能夠因為餬口於天子腳下,向來喜好群情朝政,乃至到了後代也是如此。

六科為吏、戶、禮、乓、刑、工六科的簡稱。六科各設給事中,幫助天子措置政務,監督各部運轉,略有些近似於後代各部委內部的紀檢部分,但因為在實際上直屬於天子,是以權力更大。六科官員的一個首要職責就是每日到會極門支付禦批章奏或諭誥,並由內閣發至六科,供各部分每日謄寫編輯成冊,稱為“六科綸音冊子“,供各部分參考,此物也就是邸報的底本。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