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 丁亥京察[第4頁/共6頁]

他正要把程文和胡執禮請來,就“兩署十一司”的詳細設置安排等事再商討一番,卻俄然收到動靜,說天子大朝晨便把內閣諸位閣老以及吏部尚書楊巍、左都禦史沈鯉等重臣宣至文華殿召對。

高務實之以是這麼早就獲得動靜,也恰是因為他乃戶部堂上官,具有對本部下官的考評之權。不過他並不籌算真的利用這項權力——啟事很較著,他才上任幾天就被劾閉門了,直到明天賦出來視事。

提及來,楊巍對於本年的丁亥京察是早有籌辦的,畢竟六年一度的京察已經“著為令”數十年了,定時提早籌辦是每個吏部尚書應當做的。

內閣作為輔政機構,自嚴嵩以來,閣臣迄今都超出於吏部之上,是以其在京察中的影響不容小覷;吏部作為官員的主管機構,又是京察的首要賣力機構,對京察成果的影響顯而易見;都察院也能在必然程度上賜與吏部共同抑或管束。

考功員外郎是誰?顧憲成。

京察,是有明一朝所初創製的按期考查南、北兩京官員的政治軌製。這一軌製的建立顛末端一個冗長的過程。

戶部衙門有程文和胡執禮在,這幾天倒也能根基保持普通運轉,固然積存了一些需求高務實考覈批準的行文,但小一點的事都措置得乾清乾淨,省了高務實很多費事。

這類局麵也不是隻要萬曆朝纔有,早在嘉靖二十四年時,薛應旅“為南京考功司郎中,主京察。大學士嚴嵩嘗為給事中王曄所劾,囑尚寶丞諸傑貽書應旅,令點曄”。

堂審和自陳後,皆需以天子的名義停止批覆,而後科道官方可“拾遺”。待吏部對拾遺的成果停止複覈並報天子終裁,京察便告結束。

楊巍快到中午時分才收到這句口信,聽完以後就放了心,頓時從內閣回部,命令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員外郎及二主事一共四人全權賣力此事。

楊天官俄然感覺背後有點發涼:該不會連顧憲成的職務安排,都是高求真那小子提早打好的埋伏吧?

楊巍想到這裡,又把滿心錯愕丟去了九霄雲外,暗忖道:好啊好啊,高求真這小子當真是美意機啊……他這一次怕不是想借刀殺人?

好一會兒,已經七十二歲高齡、被天子強行多留任了兩年的楊天官才俄然一驚:糟糕!考功司現在冇有郎中啊!

連當時權傾朝野的嚴嵩想黜退有私怨之人,尚需囑托考功郎來辦,考功司郎中在京察中職位之重可見一斑。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