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的禦史,六部的主事、翰林院的親貴們,紛繁上疏諫言,提出本身對戰事的觀點,對錯非論,必然要證明本身有高見。
杜鬆被貶的啟事,朝廷高低也都是心知肚明,可為了姑息安撫遼鎮將門,也隻能委曲出身陝西三邊之地的杜鬆了,到了現在,天然就顧不上那麼多了,畢竟熟諳遼東局麵的軍將並不是太多。
大要上看軍功赫赫,可懂行的人都看得明白,李如柏本身冇有本領,端賴父親兄弟來支撐,當李成梁老朽,李如鬆戰死在草原上以後,李如柏就立即庸碌起來,乃至不敢去帶兵坐鎮,隻能呆在家裡賦閒。
獲得了旨意的兵部立即去催戶部,但戶部那邊倒是大怒,前次撥付軍餉,你們兵部本身吞了五成要多,但承諾分過來的至今一文未到,還想要銀子那是冇門,誰不曉得餉銀收回去,你們兵部先把本身那份落足了,然後再跟上麵剝削。
大明無端殛斃努爾哈赤父、祖;大明偏袒女真葉赫部、哈達部,逼迫建州女真;大明不顧兩邊規定的鴻溝,強令努爾哈赤賠償所殺越境性命;大明派兵援助葉赫部,對抗建州;女真葉赫部因大明支撐,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大明逼迫建州女真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準收成莊稼;大明遼鎮調派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故意機的人還能想得更深一層,既然遼東又讓李家將門的後輩抓總,那遼鎮和京師之間就要多設樊籬,除了薊鎮以外,山海關那邊也要加強武備。
這七件事就是所謂的七大恨,不過是大明從不方向建州女真,大明對建州女真作威作福..
更有傳聞,說努爾哈赤曾經派兒子在總兵張承胤這邊為人質,喝酒的時候曾說我父親成心南向,不曉得將軍如何應對,然後總兵張承胤不覺得然,說朝廷恩德四方,如何會有民氣存反意等等,歸正各種到處,都是打死老虎,冇有人會為戰死的將領回嘴。
但這些小事卻成了建州女真的大恨,當建州女真蓄力啞忍的時候,這些都不是甚麼仇恨,他們還是能夠笑著去京師打擊人蔘和貂皮,但當他們感覺本身充足強大的時候,這就是七大恨了。
遼鎮緊鄰北直隸,遼鎮動亂,直隸京畿重地也是不安,為求完整,朝廷在山海關又設立一鎮,設山海關總兵鎮守,做山海關總兵的則是一樣賦閒在家的杜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