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第1頁/共4頁]

林延潮說完,殿內都是一片沉寂。

聽到林延潮闡發後,陳矩不由點頭道:“真乃經國遠猷也。”

林延潮不動聲色道:“這有何難?昔日元朝開海漕,就是以登州為海漕轉運之地。隆慶五年,漕運總督王宗沐主伸開海運以佐運河之窮,於三月運米十二萬石從淮安出海,經登州停靠,蒲月抵天津。雖有八舟漂冇,但不失為勝利。”

趁著天子還未開口,林延潮即出奏道:“啟稟陛下,如果不設海軍何來戰守一策,如果倭國朝鮮齊來犯,我師在登州屯糧屯軍,則可隨時從海路救濟遼東。”

陳矩曉得林延潮之策,絕非看來如此簡樸。

但是眾大臣們卻不必然曉得,畢竟術業有專攻,除了幾位閣臣,另有王一鄂,石星,楊俊民這幾位有兵部的官員,其他大臣對此都不甚瞭然。

司馬懿說當時我伐孟達,兵多糧少,以是利在速戰持久,明天我伐公孫淵,卻兵少而糧多,此一時彼一時也。

王一鄂道:“回稟元輔,津萊一體,戰守一策,此策看起來確切不錯,但可用不成用,仆不好冒然下這定論。”

對於林延潮而言,政柄就是宦途的存亡之事。在他這個位子,每一句話都能決定大多數人的運氣,這是一等權力,但更需對如許的權力賣力。

最後朝廷給出的計劃是,取自朝鮮十萬,然後遼東,天津,登萊各出二十四萬,天津,登萊二十四萬石海運,遼東則海陸並濟。

聽石星之言,王一鄂捏須沉吟了一番道:“是啊,登州水陸兩軍常日屯墾也隻是自給自足。將糧道設在山東,又從那裡調糧?漕河但是不顛末登州的。莫非從天津走海路運到登州嗎?”

決策失利,朝廷就要你來問責。

陳矩清楚林延潮去官回籍,路經臨海時逗留了好幾日,想必他與當初主伸開海運的前漕運總督王宗沐之間怕是達成了甚麼默契了。

陳矩聽到這裡,不由深歎,這廷議果然一步步都落入林延潮算計裡了。

在另一個時空的汗青上,萬曆二十五年第二次援朝時,明軍擬出兵十萬,然後籌算湊集軍糧八十萬。

(陳矩這一政見於《酌中誌》有記錄,原文是‘議開海運複古遼陽,則糧可中轉開原城西老未灣,開原與廣寧附近,聲氣可通,守邊最易。’)

陳矩聞言暗笑,如果如此,林延潮一番苦心不是白搭了。

當時司馬懿伐公孫淵包抄襄平,圍而不攻。

許國道:“此事我能夠說幾句話,當年我受命出使朝鮮,先至濟南,再到登州,然後常常山島,椵島(皮島),最後抵朝鮮宣沙浦。返來時倒是走水路,從山海關入京,這條路實在難走,人也怠倦。”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