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天子還直誇李如鬆,說冇有看錯了人,李如鬆真不愧是國之柱石!”
未幾時,賣報人已是賣完。很多人買了報紙急著回衙門或家裡分享喜信,也有幾名百姓拿著報紙站在街頭巷口,他們身邊圍著一圈不識字的百姓,聽著他讀報紙。
“哦?何人?”
王錫爵微微點了點頭道:“讓他在外等半個時候再見!”
“那又是何顧慮?”
葉向高道:“但願我是多慮了吧!”
葉向高道:“你說他要做直臣,但我看他與袁,陶幾位同門走得很近,我倒不是不滿稚繩,隻是我總感覺將來遲早有一日,他要走到我們與經略的仇家那一麵!”
“是啊,去朝鮮是為避禍啊,你說若經略持續在朝,以今時本日王太倉的驕橫能容得下他嗎?連陸平湖,孫餘姚前後兩任吏部尚書都被逐出朝堂了。但如果經略憑藉王太倉,又會遭到清議言論的口誅筆伐!這就是兩難之地啊!”
但見顧憲成侃侃而談道:“這一次征倭,經略光複王京,功蓋社稷!如果由他出任吏部尚書再合適不過了。”
“明軍光複王京!”
方從哲歎道:“是啊,身在朝堂上,身為大臣,你是居功不是,不居功也不是!不管如何都有人說道!”
葉向高道:“這也就是所謂‘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生‘吧!’
“給我家老爺來一份,咱是萬曆通寶!”
俄然王五來稟告:“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求見!”
方從哲道:“經略有這光複王京的建立,可謂上馬能治軍,上馬能治民,直如陽明先生。不過進卿看到本日奏功的奏章了嗎?經略於本身功績不提一字,全數推於李提督與宋仁和,還奏軍功三百餘人!我看這是不肯居功,以免遭台閣之忌啊!”
王錫爵聞言神采一變,伸手按桌欲起又重新坐下。
戲館裡的人邊看戲,邊喝茶,手裡還拿著今早新奇出爐的新民報。
葉向高道:“經略推入閣不是一次兩次了,論機會也已是成熟了。你說王太倉不肯,但眼下王太倉受清議言論之抨擊,或許是要人來幫他分一分擔子!”
王錫爵打斷道:“甚麼叫不敢上任?銓郎倒是把話說清楚。”
“但是林經略奏功的奏章上所言這策劃之功是在宋應昌,讚畫之功在於仕廉,劉黃裳啊!”
現在廣和樓裡唱得是薛仁貴征東,講得是薛仁貴大破高句麗的事,誰說有些分歧適,但大家都明白這是藉此讚美李如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