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珥學說則,人有三等認知,下者讀書明理,中者讀書而思明理,上者躬踐其事而得真知。
彆的另有天理人慾,道心民氣等等,都從理氣之說而發端!
而在義利之說上,李滉學說則是以為義是理,利是氣,如此就應當以義導利,以義製利,而三綱五常是長久穩定的真諦。
說到這裡,林延潮已是捶腰暴露疲色。
朝鮮當時的儒家學說分為李珥李粟穀的畿湖學派。
李德馨正要俯身再度報歉,柳成龍卻伸手一止道:“上使之言,句句不離義利並舉,這是一分為二,而不是合二為一!莫非上使能夠否定義利之間,義在利先,以義導利嗎?”
“聽吾一言,朱子曾有雲理有動靜,何為動靜呢?就如太極之有陰陽普通,陰陽之間此消彼長,無時無刻不在竄改當中。”
以是到了李德馨質疑明朝出兵救濟是為了大義,還是私利時,大多數人下認識的觀點就是利是不對,應當是因義而發兵。
柳成龍當即道:“上使的意義,下臣已是完整明白了。若非宋總督,李提督率軍入朝相救,憑著鄙邦一己之力早就滅國了。明國對我朝鮮確切有興滅國之大恩!”
那上麵要一步步說,理氣之論能夠引申為義利之辯,王霸之辯,知行之辯。
以及李滉李退溪的嶺南學派。
麵對柳成龍的質疑,林延潮發笑道:“柳左相,又說回到理氣之辯嗎?”
不過我們走到某個詳細的溪流旁時,卻可曉得這水從那裡來到那裡去,這就要從兩分法來對待題目了,最後達到處理題目的一了。
“而現在吾不過是提一個分朝之議,於貴國國土冇有半點減損,於貴國子民冇有半點傷害,現在貴國卻口口聲聲反對再三,莫非這大義隻用在束縛我上朝,而不在於貴邦嗎?”
李滉的觀點,承自朱子理學,用他的話來講就是‘堅信朱子深求其意’,故而他的學說與理學一樣,主張的是理極無尊對。就是理是至高無上的,剃頭而氣隨,這就是理氣互發之說。
柳成龍,李德馨以為本身占有了大義的高度,但林延潮聞此倒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柳成龍提出的話每一句都被林延潮所辯駁。
“我們朝鮮並非忘恩負義之輩,至於上使的要求,下臣會照實全數轉述給國主及世子殿下!”
屋子裡一派擁戴之聲,他們雖用朝鮮官言低語,但意義都是支撐柳成龍的無疑。
林延潮點點頭道:“有勞柳左相了。貴國士民的英勇奮戰,吾皇也是看在眼底。聽聞三京皆遭倭寇塗炭,貴國國主,王世子無處居住,這一次特地從內帑撥出兩萬兩給貴國主,王世字補葺寓所,讓他們有一個安身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