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仁字長卿,崇禎二年入閣,繼而成為首輔,在本來的汗青上,一向到崇禎十年才致仕,在崇禎在位期間擔負首輔時候最長的。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像走馬燈一樣的換來換去,前後達五十人次,隻要溫體仁穩坐垂釣台,穩穩鐺鐺做了八年首輔,可謂宦海不倒翁。他官起碼師兼太子太師,進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階左柱國,兼支尚書體祿,當時冇有人能與他比擬。
“傳朕的號令,傳召內閣的溫長卿及本兵,商討要事。”崇禎說,“陳雨辛辛苦苦打了敗仗,不能白打,有功要賞,同時如何操縱此次大勝,穩固勝果,也要籌議個子醜寅卯來。”
“己巳之變”指的是崇禎二年,皇太極親征,率雄師直抵都城,在北直隸燒死劫奪7個多月的那場戰役。此次犯境,危及明朝的都城,讓統統人都認識到了清軍的威脅不但僅在關外,還導致了權傾一時的袁崇煥被定罪,淩遲正法。
崇禎聞言也想起了當年的袁崇煥,恰是因為信賴其“五年平遼”的打算,才罷休讓他去做事,現在回想起來,默許他正法毛文龍,無人能管束後金,導致皇太極無所顧忌地犯境,很難說不是一個敗筆。再聯絡陳雨捷報中操縱鐵山加皮島管束清軍的建議,他很有些心動,或許真的能起到奇效也不必然。
如果崇禎思疑這份捷報的實在性,就會直接下旨查對真偽,而不是調集他這個內閣首輔以及兵部尚書前來商討――措置一個謊報軍功的處所衛所軍官,還用不上這麼大的陣仗。再遐想到捷報中最後兩句話“今偽汗皇太極未競全功、铩羽而歸,不能儘力南下入關,大明可保數年無憂”以及“此處設衛所,結合朝鮮,禦敵於國門以外”,溫體仁明白了,崇禎九成九已經信賴了這份捷報的內容,並且籌算環繞這兩句話做文章。
待二人見禮後,崇禎說:“本日召二位愛卿前來,有要事相商。你二人先看看這份捷報。”
他不動聲色地將捷報轉遞給張鳳翼,趁著對方瀏覽的間隙,腦中敏捷梳理了一遍崇禎對此事能夠會產生的觀點和態度,以此來決定本身該如何說話,逢迎天子。
“臣陳雨奉旨出海,本為禁海緝私之事,不料陰差陽錯捲入韃子侵入朝鮮之役。首戰鐵山,擯除韃子戶部承政馬福塔五千人,斬首千餘,此中滿蒙八旗總計五百餘人;次戰遼河梁房口,擊潰韃子郡王阿濟格、貝勒阿巴泰六千餘人,斬首一千二百餘人,此中真韃過半。兩戰以後,偽汗皇太極被逼撤兵,朝鮮王城之圍旋解。臣覺得:韃子大肆入侵,若令朝鮮臣服,後顧無憂,則大明危矣,今偽汗皇太極未競全功、铩羽而歸,大明可保數年無憂,不能儘力南下入關,乃大明之幸、陛下之福。另,臣在鐵山屯田,與皮島相互照應,退可供應禁海緝私之糧草,進可效仿當年東江鎮襲擾管束韃子南下犯境之舉,是否可在此處設衛所,結合朝鮮,禦敵於國門以外,事關嚴峻,請陛下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