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水兄,不管朝堂如何,不管您的誌向如何,現在在你麵前站著的,是一個一心想要縱橫四海,威震八荒,讓泱泱中華重登頂峰的大將軍,他一腔熱血都用在了這個誌向之上!你不肯意退隱,我何嘗情願,清閒於江湖之間,何嘗不是我的誌向?但是,我們飽讀聖賢書,不就是為了讓天下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嗎?現在袁大人情願保舉我們退隱,情願支撐我們一展抱負,為甚麼我們還要拒之於千裡以外?朝堂的紛爭與我們何乾?皇上如何,與我們何乾?我們隻想要一個承平亂世罷了,朝堂上的那些蠅營狗苟之輩給不了我們,那我們就本身締造出一個承平亂世來!舜水兄,機遇可貴啊,現在太子殿下都親身來到了這裡,不就是為了請你出山嗎?這個麵子夠大的了吧?”
朱之瑜惱道:“袁大人,我說了,我隻不過是一介儒生,才氣有限,我能做甚麼?我不是首輔,也不是閣臣!滿人入關,我大不了拿起刀槍跟他們拚個你死我活罷了,死則死爾,但是,大明現在暮氣沉沉,我能竄改甚麼?你說我更應當站出來,我站出來能夠乾甚麼?趨炎附勢,去捧東林黨人的臭腳?還是去捧閹黨、浙黨的臭腳?臭不成聞,我冇有那麼輕賤!這年初,文官愛財,武官也愛財,文官怕死,武官也怕死,我站出來能夠竄改甚麼?世風日下,當年的閹黨已經將這個朝綱給折騰壞了!”
袁嘯微微一笑,答道:“先生,隻要你向出山就行,兼濟天下,不在乎居廟堂之高,不在乎封疆之重,在乎以本身的才學,讓這個天下產生主動的竄改,臨時您確切冇法出身翰林,也冇法成為一方父母,禮部保舉的機遇已經落空了,但是落空了禮部保舉的機遇,就不可了嗎?我不還是能夠保舉你嗎?更何況中間另有一名太子殿下呢!慈烺!”
“舜水先生,恰是因為你說的這些,方纔更應當站出來,如果大家都想舜水先生如許在小茅舍裡一眯,躲進茅舍成一統,管他春夏與冬秋,那大明另有甚麼前程?彆的時候,大不了改朝換代罷了,誰家做天子,隻要對百姓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都能夠;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您應當清楚,塞外蒙古諸部還是虎視眈眈;關外,滿清的八旗更是如同餓狼普通,順手都有能夠超出山海關,殘虐中原,從皇上即位,到現在,不過十餘年,滿清的韃子入侵中原都幾次了?先不說喪失多少糧草,金銀,單單是我們的漢人同胞,被韃子擄走了多少?莫非你就不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