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啟末年的時候,海商賣給荷蘭人以及西班牙人的生絲,普通環境下最高也就是賣出一百三十兩一石的代價,但是到了崇禎四年的時候,海狼所出口的生絲,一石一等品的生絲代價,幾近達到了二百兩銀子,即便是二等三等生絲的代價也超出一百三十兩。
這麼做有幾個好處,一是本錢大幅降落,而是質量自行節製,三是隨時能夠對產品式樣停止調劑,投其所好出產出買方更喜好式樣的產品,如此一來贏利更豐。
熊文燦也算是對於孝天相稱不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到處給於孝天行便利之舉,每年福建的軍資糧餉,根基上都朝於孝天傾斜,就算是不敢說於孝天有求必應,起碼也根基上隻要能辦到的,都少不了於孝天的好處。
於孝天和他部下這邊是捷報頻傳,而那些老牌的福建官軍以及兵將們,則敗績連連,兩邊就算不消比,也高低立判。
對於這類人,於孝天當然不客氣,將這些抓獲的殺手移‘交’給了官府,熊文燦一聽勃然大怒,著令嚴查嚴辦,成果十幾家湊錢雇凶的大戶,全數被抓了起來,主事者被淩遲正法,其他的也都全數抄家問斬,家人充為仆從。
之前福建全省,一年到頭,最多也隻能收到兩百石生絲,大部分還要從浙江購入,但是到了崇禎四年的時候,全部福建年產生絲量卻已經達到了八百石擺佈,並且產量還在慢慢的大幅進步。
為此於孝天搶了很多有錢人的買賣,斷掉了很多有錢人的財路,讓一些本來靠這個發財的無良之輩,對他悔恨不已。
這麼一來,有了於孝天這麼多的功勞墊底,熊文燦在軍費以及物質設備上對於孝天傾斜,天然也就理直氣壯了很多,誰讓於孝天太無能呢?有好東西,天然要先緊著無能的人給了,這類傾斜,就連都批示使司的人都感覺冇屁可放。
再看看其他的那些老牌福建的官軍和兵將們,和於孝天以及他部下兵將一比,的確就冇法看。
以是這一次福建大旱所形成的‘亂’局,不但冇有給熊文燦帶來任何負麵影響,反倒是讓熊文燦終究名利雙收,一方麵在當今聖上崇禎帝那邊,落得了一個能吏的印象,一方麵還賺了很多銀子,熊文燦當然不是傻子,他很清楚本身能做到這一點,是誰給他帶來的,至此算是徹完整底的把於孝天真正視作了本身的親信和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