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同仇敵愾、居安思危精力的大臣便上疏群情此事,彈劾汪直濫捕。不過汪直也上了一封密奏,並且比大臣奏疏更早的送到了天子麵前。這就是寺人的上風了。
天子也小小的驚奇了一下,一是驚奇汪芷竟然能如此清清楚楚、明顯白白的查清謊言;二是驚奇,這竟然是大興縣知縣乾的......
閒話不提,卻說汪寺人本來還想再拖兩天的。讓更多的人跳出來,但是再拖下去隻怕要謊言變成本相了。真鬨到方家父子不得不順服大局被避嫌的境地。那方應物必定要和她翻臉,方應物還是很看重父親這個同考官資格的。
不過以後汪直低調了幾年,特彆近兩年更是遠在邊鎮不問京中事,陳年舊事便垂垂地消磨了。
此次上疏說“為了避嫌請罷去方清之同考官”的,不是彆人,乃是聞名的“洗鳥禦史”倪進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看著本身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將言論情感玩弄於手掌當中,汪芷忍不住興高采烈。她向來冇有過這類體驗,就是前次當權的時候也冇有過這類經曆!
隻說謊言紛起,為了安撫士心,請朝廷重視一下避嫌,畢竟父子兩人一內一外是客觀存在的題目,方清之同道也應當諒解真相,主動辭去主考官為好。
汪芷蹙眉,嘀咕道:“但是我總感覺忘了甚麼?”
又是文官之間狗咬狗啊,如許就冇他這個天子甚麼事了......成化天子硃批“曉得了”,然後把密奏發到內閣和吏部,便放手不管了。
縣衙雖小,那也是官署衙門,此次是縣衙。那麼下次又將是那裡?此次不為大興縣說話,那麼下次又有誰為本身說話?難保汪寺人不是想通過此次行動來用心摸索朝臣!
但此次汪直一口氣從衙門裡抓捕數十人的行動,又喚醒了朝臣的影象。任是誰都要驚呼一聲,莫非汪直重新擔負廠公以後,又要故態萌發了?
當時倪禦史進犯下詔獄的方應物,本來是痛打落水狗、萬無一失的利落事情,但是卻不料在金殿奏對時他被方應物回嘴的潰不成軍,還被扣上了勾搭東廠的大帽子,在群臣麵前丟儘了臉。
這方麵上風比大臣大得太多。很多時候不是大臣輸給寺人不是因為不如寺人聰明,而是輸在了寺人能夠“先入為主”四個字上麵。
辟謠這類經常損人倒黴己的事情,幾近是被統統大臣深惡痛絕的,但普通很少被抓住始作俑者。尤知縣被抓了現行,丟官奪職是必定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