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孫安樂纔開口道:“他見我來,必然心中想為甚請我這厭物過來。隻是他再豪橫,我東山會也不懼他,韓家做了多少惡事,世民氣裡都是清楚,若不是我這東山會保著,靈丘的各家鐵場早就叫韓家吃光了,外路人不要說來開鐵場,就算來買鐵的又叫韓家坑害了多少人!”
看來李大用對韓通也頗多不滿,隻是積威之下很難抵擋,韓通一走,他也就隱晦的指出,韓通不是好打交道的人,在此之前,權勢不敷的都是叫他架空走了。
不必擔憂招不到人,隻要張瀚情願,一個月內招幾千人也冇有題目。比擬鏢師的報酬,哪怕是疆場上出世入死過的老兵,隻要冇有被挑立室丁,每個月也就是一兩銀子的軍餉,彆的另有幾鬥糧食,但非論本質還是折色都向來冇有發齊的時候,銀子分量不敷,成色很差,乃至不能每月發放,因為欠餉而兵變的事,從嘉靖年間到萬曆這幾十年間產生過量起,朝廷財務困難,除了張居正那幾年獲得減緩外,這事一向是一個痼疾,誰也冇處理好過,邊軍困頓到冇法贍養妻兒,流浪失地點所不免,崇禎年間,邊軍耐久不發餉,碰到事情乾脆就投了流寇,成為流寇中的主力,使得流寇有與官兵正麵相抗的才氣……投流寇的邊軍都是大把人,張瀚這裡招募的是商行的鏢師,又不是造反,還怕找不到人?
垛集為軍,不要說張瀚本人,恐怕常氏和蒲州這邊都不會情願。就算當上百戶千戶又如何,在士大夫眼裡還是劣等人,就算世襲批示也比舉人秀才的士紳家屬差一些,端莊的去仕進張瀚更不成能,納粟捐個監生還是不錯的門路,然後在處所任一個佐雜實職,如許做事便利很多,可惜張瀚的年紀又太小,捐監生是朝廷給久試不中的有錢的讀書人一條前程,免得斷了這些人的念想,在處所上心抱恨望會出事,明朝和清朝還是有差彆的,清朝是大開納捐,把販子和處所權勢都統合出去,一旦出事,又是這些人組建團練,清中期後,生生就是漢人士紳替清朝續了幾十年的命……張瀚就算想費錢,朝廷那頭也是通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