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卿所言有理。”
為了本日的求雨,魏氏家主魏曼多特地齋戒三日,讓巫祝在境內尋覓龍之寓所。找到合適的地點後,又征發安邑、曲沃數千人製作了一個高高的祭壇,設香案、茗果、糍餌,又殺犬馬牲口無數,然後率魏氏的群吏、安邑的鄉老整日朝拜祝酹,祈求上天憐憫,降下拯救的雨水。
與此同時,在趙氏,一場動員大會正在臨漳學宮內召開。
豔陽高照,萬裡無雲,數百裡地盤乾枯龜裂,農夫愁眉苦臉。
“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
臨漳學宮裡,趙無恤目視在場的群僚和士人,朗聲說道:“在魯國昭公十七年的時候,鄭國把守灶神廟的巫祝奉告在朝子產,說來歲,宋、衛、陳、鄭四國將在同一天產生火警,如果吾等能用瓘斝玉瓚祭奠神靈,鄭國就必定能禳除火警。”
在場的有很多學宮士人,就算來的時候是一介白丁,在學宮的石渠閣內浸淫數年後,也成了博學之士,當即有人迴應道。
鹽氏女的母親心疼她,便怯怯訥訥地走過來對丈夫勸道:“如果再旱下去,安邑的糧價也會高到吾等買不起。”
因而就在鄰國諸侯卿大夫日夜祭奠鬼神,被動地等候,以期能打動彼蒼早降霖雨時,趙氏卻在“人定勝天”的標語下,策動領地群僚,開端主動地構造救災。
但是彼蒼無言,涓滴冇有憐憫的意義,對他們的祈求不睬不睬。固然連日祭奠,隻差殺活人了,但十多天疇昔了,河東地區還是滴水未降,魏氏領地上的數十萬生民,都在烈陽似火,熱風衝麵的環境下苦苦掙紮……
……
隻要抱著這類心態,才氣在愚笨和荒莽並存的春秋,開辟出一個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文明來……
安邑鹽池邊,高大的祭壇上,魏氏宗主魏曼多深衣廣袖,他在巫祝的引領下,虔誠地順著祭壇漸漸向上攀爬。萬眾諦視,數不清的魏氏的百姓蒲伏在祭壇下,眼巴巴地看著自家主君求雨。
“不錯。”趙無恤點了點頭,反覆道:“天道悠遠,人道切近,兩不相乾。一個把守灶社的小小巫祝那裡曉得天道?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就算應驗,也隻是偶爾說中罷了。因而子產冇有給他寶器,鄭國的火患也輕鬆毀滅,也冇有再罹難。”
他父親將陶罐放下,狠狠瞪了她一眼:“粟全枯死又如何?吾等的衣食住行都在這鹽田裡,隻要老夫還采得動鹽,就不會讓汝餓死!”
韓氏那邊的環境也差未幾,隻是大河以南的虢、宜陽受影響較小,以是還能拆東牆補西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