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恤敲打他們道:“對待秦國人,大可將汝等疇昔對於齊、代的心機收起來,秦國固然窮,卻不輕易屈就,此番三卿攻秦,就如同舉著火把去捅一個馬蜂窩,將河西看作自家後院的秦人必然會冒死禁止吾等,就算失利了,也會前赴後繼地殺返來,就像疇昔兩百年間他們所做的一樣。”
在場世人皆為之震驚,在剝開“天養萬物以養民”的脈脈溫情後,傳統的禮樂撻伐袒護的血腥與本相昭然若揭。
“愚人自擾……”楚國人石乞卻對這類北方常用的渡河東西信手拈來,他的羊皮郛,很快就被吹成鼓鼓囊囊的”革囊“,在他身後,數百張革囊已經在趙卒手中吹鼓伏貼!(未完待續。)
“這是場硬仗啊。”來到這裡今後,有臣僚如此向趙無恤抱怨,因為少梁是知氏的河西大本營,也是秦國節製這裡後重點運營的處所,何況龍門固然不寬,對岸也是一馬平地,卻起碼有仇敵數千守軍,早已等候再次,隻等趙氏渡河,他們便迎頭痛擊。
目視世人,趙無恤減輕了語氣:“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儲存!”
……
……
時價三月,恰好龍門的水下流著很多鯉魚,但見到這一幕後,趙無恤卻嘿然了,哪有這麼邪乎,實在是黃河鯉的滋長季候到了,爭相遊回它們上遊的出世地交配產卵呢,倒是撈魚子的好處所。的確,跳得上龍門,就能留下後代,跳不上去,就隻能孑然一身了。
至此,吳楚各自占有了蔡、陳,在淮上爭奪中構成均勢。
黃河,春秋之世隻要到齊國境內才逐步渾濁,稱之為“濁河”,在其他位置,隻用“大河”或者一個“河”字作為專屬名詞,以凸顯她在中原地理文明中的分量。在這期間中原人的認知裡,黃河的泉源在河套之西,它從巍峨雪山超脫而下,以雄渾豪放的氣勢,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上奔騰盪漾,而位於秦晉交界的龍門峽穀,就是此中最為雄起跌宕、多姿多彩的部分。
“爾母婢也!此物明顯用不了!?”差點將肺吹炸,紅臉的田賁不乾了,將手裡的管子一扔,大聲指天罵地,又一把抓過臉被曬得蛻皮發黑船工,就要發作。
在籌議三家主攻方向時也一樣,因為晉國通往秦國的首要渡口一共就三個:蒲阪渡、風陵渡,以及龍門渡。因而魏氏兩軍由魏駒帶領,將出蒲阪,進犯秦國大荔,一軍由呂行帶領,從風陵渡南下,打擊桃林之塞,也就是後代的潼關。韓氏則從河外西進,打通崤函古道,與魏氏偏師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