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進入衛國已經快一個月了,趙軍陣仗鬨的很大,連偽衛侯都攙扶起一名,帝丘已經進入滅亡倒計時。可齊侯那邊,卻冇有西來援助的跡象,齊侯和他的將軍國高,彷彿另有籌算,莫非齊軍中也有高人,看破了趙無恤圍點打援的打算?
即使如此,但趙無恤還是為陳氏的打算嘖嘖稱奇了一番,能想出這主張的,恐怕是他的老朋友陳恒。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陳子常攻邯鄲亦真亦假,一方麵能夠吸引我回師,若我不回,他便能夠在那邊攻城略地。而我圍帝丘,也亦真亦假,齊軍主力不來,則衛國不保,若來,我恰好與他們在這桑間濮上決一死戰!”
他跟著冉求一起領過兵。以是對計謀軍勢也有必然體味,因而便接過話道:“河間北拱燕國,南臨河、濟,水陸衝要,塗道所經。當年齊桓公由此剪孤竹,服北燕。現在被陳氏搶先篡奪,邯鄲的腹部便劃一於向他們敞開了。”
在魯國當了幾年的大農丞,樊遲更加成熟慎重了,不過這戰時的特彆期間,他也闡揚了本身能領兵的特長,帶著西魯的農夫們搖身變一變,變成了征糧隊和輜重隊。
樊遲這才下拜,麵色嚴厲地提及了他此次來,除了運送輜重外的閒事。
到了殷周春秋之際,跟著氣候的驟冷返暖,九河或乾枯,或改道,或埋冇******,隻剩下一東一西兩條。它們在棘津下流分離,而中間這塊和魯國差未幾大小的狹長地區,就被稱之為河間地,本來是中行氏的地盤,可在客歲的戰役裡,卻被陳氏盜取了大半,隻要南端的幾個邑被攻衛的趙軍占據,但僅僅是作為防備陳氏的橋頭堡。
”好讓將軍曉得,齊軍的春季守勢極猛,在冇有武卒守備的地區,的確如土雞瓦狗般敗退。光是泰山一線,投降的邑有之,不戰而逃的大夫有之,打算叛變的人也有之,魯海內部局勢也並不平穩,士和國人無不盼望將軍能早日歸去!“
三月初,已經將帝丘圍三缺一,並試著攻打了兩次的趙無恤從標兵處得知陳氏一萬軍隊從河間地西渡大河,進入趙氏占據區的動靜。
樊遲很有些擔憂地說道:“陳氏西進,而邯鄲等地才方纔被將軍節製數月,民氣仍然不太安穩,若被陳氏中行氏殘部反攻,客歲的辛苦不就白搭了麼?何況邯鄲若失,將軍東西兩端的仇敵就能通過邢地和釜口連成一片。到時候趙氏就真的團團包抄了!”
特彆是,趙無恤最擔憂的不是陳氏,反倒是位於戰線一西一東的晉和魯:知氏和魏氏疇昔一年裡不急不緩地穩固領地,然後漸漸向趙韓進逼,他們氣力尤存,或者說,在兼併了範、中行在太行以西的力量後,變得更加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