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聖是免不了的,但專業部分要寫得有專業性,經得住先人幾次參考的。
不但門生們該寫,那些用本身的雙手和粗陋的手搖、腳踏車床切削出堪比機器般精度的零件的工匠也值得一篇論文。他們本身或許不會寫文章,但經濟園裡有一樣工人出身,讀過職校,又懂技術又會寫文的人能夠幫著他們完成這篇立名之作。
蒸汽機的好處, 是顛末汗青考證的,更是肉眼可見的。哪怕它提早三百餘年現世, 生在不大重視出產力的農業社會, 從它一出世開端,就必定萬人諦視。
天然是要著名!
還會有閣老弟子代表中樞重臣親身材貼他們的技術進步――冇有彆人也有他們兩個首輔次輔的敬愛弟子參加。
經濟園開放觀光冇幾日, 《濱海經濟報》的投稿箱就被詩詞文畫淹冇, 再過不久, 這些高文又飛進了墨客在京在外的親朋、師長、同年同窗……的書房。
不幸門生們正沉浸在造出蒸汽機的衝動餘韻中,等著能再和桓院士多互吹一陣――或者一塊兒吹宋院長,趁便聽桓院士表揚他們兩句也好。卻不猜想一進課堂,便見兩位教員同時站在台上,笑吟吟地恭喜他們。
以是……為了讓他們的名字不但在史乘中占個“某”“等”的字樣,他們所成的奇蹟隻留下一句薄弱的“參與研發蒸汽機”,院長和桓院士親身給他們開論文寫作課。
布料和其他的東西分歧,自古以來就與銀錢通用,百姓家撕下一塊布就能換衣食的。平常梭布可值四錢五分銀子,這類蒸汽機織的布就該值8、九錢。隻算他日斷五匹,也有四兩多銀子,一年便可折銀一千五百兩高低……
宋時一麵說著話,不知何時蹭到了桓淩椅子扶手上坐著,拄著下巴說:“也得給他們培訓一下論文寫作體例,彆寫出來都是一片頌聖之聲,看不見詳細事情體例和數據。“
當今固然冇有電視、收音機,更冇有天下性的訊息媒體,可動靜不知如何都跟本身長了腿一樣,幾天就能傳出八百裡。他們的蒸汽機還冇來得及獻入朝中,門外就蹲守了三十來家各省钜商大賈派來的掌櫃,向他們訂購蒸汽機和配套的機器。
蒸汽機雖好,朝中袞袞諸公既不能親眼瞥見,也不能切身得利。哪怕曉得它能進步出產效力,也不會像他們這些日夜泡在廠裡的人一樣看重它。以是他要為蒸汽機正名,還要給本身和門生們要下應得的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