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太爺想到這點也不由有點歡暢,又要端一端四品大員之父的架子,叫兒媳們不要乾與朝廷的事。不過說到兒子的官職,他俄然認識到:“我這官兒也忒低了,做了這麼多任也纔剛做個六品,時官兒若進京,我做父親的比兒子位卑可如何像話。”

說歸說,他也不再叫“時官兒”,轉頭去問二兒子:“你在中樞可聽著甚麼動靜冇有?”

叔父“們”啊。

起初兒子不返來,她就隻顧著心疼孫兒,怕他學得太多累著;現在想到周王要還朝,怕兒子見麵考校孫子,又想讓他多學些東西。

但是他三個兒子都出息了,他還在乎個官位麼!

陛下成心要讓周王還朝。

時官兒可算要返來了!

歸正他那幾年仕進的時候都是季子替他打理民政,在通政司做的也不過是些謄寫、分撿奏章的差使,便丟了也冇甚麼可惜。

他們三兄弟做題時都是單抄到一張紙上的,是以原題和答案倒還潔淨,隻是有些放得久了或是寄送途中遇了雨,有些發黃卷邊。

不但叫他進京賀壽, 現在皇孫也到了該開蒙讀書的年紀,總要讓父親看看纔好。

宋大爺按了按他:“做中書的人,還這麼毛毛躁躁像甚麼模樣。我看這仗也打不長了,到時候時官兒就跟著周王殿下返來了。”

她抿了抿唇,下決計道:“你叫家裡人尋幾本物理化學甚麼的。我的兒子我曉得,惠兒在漢中定是看了很多宋三元的新書,等他回京,萬一考校起賢哥兒的功課,我們哥兒能答幾句,也叫他父王歡暢。”

他們做寺人的不敢問政事, 卻能體貼一下聖上的家事:“往年周王殿下都掐著聖壽的日子進京來進壽禮的, 這兩年也不能返來。固然是邊關戰事要緊, 可現在四海昇平, 西北撻伐連連得勝, 那些虜酋都肯主動歸降, 陛下也該諒解殿下一片渴念之心, 讓殿下進京賀壽了吧?”

這孩子打小兒就跟著教員去京裡讀書;略長些父親在外馳驅,好輕易考到京裡;一家纔剛團聚上,他又跟著契兄出門,就冇在家待過幾天。這回回到京裡,到六部或者再回館局做個官,讀讀書、寫寫文章,一家子安安樂樂的過日子纔好。

恰好家裡這幾個孩子的講義都清算劃一了,他日李家還返來,他也看看這東西如何講。

就算一時不回,周王隻要返來了,還能不替妻舅和……啊?不替他們弟弟說話嗎?

他們宋家今後也是侍郎府,跟桓家老太爺當年的官職一樣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