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這衝動、遺憾交叉的心態中,使團步隊出了漢中, 穿鳳翔北上延安。卻不料這一起上竟冇像他們想的那樣, 出了漢中就冇人再理睬,反倒有更多人慕名來相見:
他們兄弟身上也穿瞭如許線織的內衣。
他們部族的人竟能每天吃上米麪了?連這些老弱都能隨便吃?大鄭朝廷如何供得起!
才帶這幾波旅客,至於得累麼?
人來此地,就和宋三元親到是一樣的。如果這位新侯世子私心崇拜宋三元的,就把這位桓禦史當他本人一樣敬愛就行。
不但人,連這些牲口進了鄭地,都似天發展在這裡的一樣風俗順服,又長得肥矯健壯,另有甚麼可問的呢?
可開一天文會輕易,每天開也累人。就是新換的車子抗震再好,各地富商名流的接待再全麵,吃得再新奇,也抵不了長途馳驅的怠倦。他們到背麵隻能窩在車裡打打牌、吃吃茶,隔著簾子戀慕地看著那兩位仍然穩穩地端坐頓時,與中間跟隨的本地名流說話的四品大員。
招安使團身負皇命,路上不能遊山玩水、探幽訪古,乃至連停歇的時候也不久。那些才子名流也不在乎,不但不擺隱逸架子,本身奉上門來,還自帶乾糧,陪吃陪喝。他們車隊連路也不消偏一偏,直走楊大人修好的官道,便已吃遍了陝西各地特產:
帖木兒擺了擺手:“問這些人有甚麼用,這定是鄭……朝廷的安排。”
這裡還不是鄭朝大邊以內的好處所,隻是叫鄭人占了城,行了鄭法,就成了又養人又旺牲口的好處所。他來之前父親還擔憂他們會害了族人,如此看來,他們隻會帶著族人過好日子。
順義侯世子與弟弟們比孫員外等人晚解纜了月餘,卻更早到了涼城,見著了留在邊城的親戚、部屬、部中子民……
他微微感喟,又請帶路的鎮撫帶他們到馬場、牛羊舍看了一圈。
報紙上隻能瞥見簡樸的石版線條,而實際中所見倒是一座寬廣得一眼望不見邊的小區:
不過世子也不必就覺著絕望。他雖不能來,但是這回朝廷派了他的,咳咳,派了僉都禦史桓淩來涼城。這位桓禦史也是擅理民政的人才,和宋三元一道建了經濟園,天然懂如何讓草原部族過上好日子。
怎地圈著不叫它們轉動,它們還能長得好?他們祖輩養牛羊,不要逐水草而居,叫它們遲早在外頭奔馳、吃鮮青草纔好麼?
不過他們也連狀元也還冇中上, 就不必提連中三元了。宋三元之名在京裡也是大家儘知, 何況這些百姓隻怕正受著他的澤惠, 掙著漢中經濟園的銀子, 學著他教出來的種嘉禾之法, 天然對他更有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