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冇有比宋知府更合適的了。
有工夫還是兩人遊山玩水,研討理學,甚或隻是悄悄對坐,讀書喝茶也是好的。他連出入服侍的小廝都嫌礙眼,更不肯多個要人照顧的孩子來占二人的時候。
再說這出使的是桓淩,換了誰還能比宋時籌辦財物時更經心極力?!
宋大民氣態傑出地接管了。
他隻怕征斂過分,毀傷了百姓之利,當著天使的麵便忍不住感喟起來。
桓淩眼中不由綻出幾分憂色,主動發起:“恰是雙喜臨門。我這就去叫他過來,也不必煩知府衙門另備香案,就在我這禦史衙門接旨吧。”
咳,他們倆都是男人,哪兒來的孩子……
冇題目。不就是加班嗎,這個他熟啊!
禮部、戶部列了清單,庫裡已有的他們都放在車裡帶來了,糧穀、軍器之類得向周王現在要。桓淩這個做使節的已經主動去庫裡挑東西,宋時將府裡諸官和南鄭縣令叫來開了事情安排集會,本身抽出身來,也跟著他一起清算。
他接旨以後,與天使塞暄幾句, 那位傳旨的禮部員外郎孫瀚便笑著說:“今後我等還要以桓大報酬首呢, 當不得僉憲這般多禮。”
接完旨恰好蹭周王府一頓宴席,免得大夥兒從街這頭挪到那頭,頒完旨再挪返來了。
不但宋大人迫不及待要跟著新任招安使桓大人去陝北巡查一番,底下的佐貳官、首級官也想預知一下下任府尊的身份、故鄉,好安排迎奉新上官哪。
不是給他的,也不是給周王,而是給宋時的。
他們六部議起接桓淩班的人時,他固然冇有提名的權力,但內心就提的宋時!幾位部堂大人公然也提的宋時!
周王看他們分袂期近,卻都頂著一身公事,連點說私房話的時候都冇有,心疼二人,把本身府裡兩位長史派來幫手。
使團到各部後,不必然招安得成招安不成,招不成的時候起碼要能保住使節的性命,以是犒賞要帶、軍器也要帶。
論與周王的乾係,就和桓淩不差分毫;論民政的乾才,天下人有目共睹,傳聞少年時比桓淩還多了幾年曆練;論軍務,他也不信這小兩口之間能有甚麼欺著瞞著的,何況宋時考中三元時,也曾因殿試上論軍政得過聖上的嘉獎……
不過眼下軍政大事是推托不得的,等哪天這場仗打贏了,他就攛掇桓淩跟他去官歸隱。今後冇錢了就寫寫書、開開各種培訓班贏利;有錢就躺著吃存款,到處旅遊,找各地墨客唱和合影,瀟蕭灑灑地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