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幾位大人散朝後乾脆住進內閣值房,將那本書輪番翻閱一遍,轉天又叫人去都察院揪住桓禦史,讓他對著書講授,總算明白了一個事理:

桓淩點了點頭,指著那兩匣條記說:“這些便是宋知府在漢中種稻時所記條記。從栽種時候、禾苗種類、葉齡、何時用肥、用甚肥料、澆水深淺……都有詳細記錄。臣彼時雖隨周王駕在九邊梭巡,看看他條記中圖文,也能明白種法。”

桓淩神采一凜,斂衽躬身,先替宋時洗白了學道家方術的曲解:“陛下明鑒,宋大人自幼飽讀聖賢書,怎會師法方士?那些羽士煉丹藥是為服食昇仙,宋知府製化肥則是為儘牧守之責,令百姓豐衣足食,朝廷賦稅豐足。其所出之心分歧,所行之道分歧,所化生之果自更殊異。”

新泰帝幾近立即便點了頭。

新泰帝衝動得神采絳紅,胸脯微微起伏,拉著兒子的手切切叮嚀:“吾兒須為父皇擔負起此事!”

李三輔亦無貳言,隻說每次廷推少不得要有吏部遴選人物,該由吏部先遴選稍知稼穡與實務的官員。若隻指著文學、政務選人,挑出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高門後輩,學起農耕也不及曾在家耕讀之人。

“宋大人不忍百姓刻苦,更不肯棄置此窯而使流民重新淪為乞兒,故此令人不遠數百裡從蜀中尋得巧匠,引煙氣下行,設法濾去此中汙物。”

周王現在也是顛末朝中鬥爭浸禮,明白舅兄心中隱憂的,主動替他證明:“兒臣分開漢中前曾到宋知府所建的經濟園中看過,見過宋大人燒煉耐火磚。他做這些都要細辨質料物性,依其賦性,或調和、或竄改,兒臣府中長史亦是中試甲科的才子,也須向宋大人請教一番,方知此中原因。”

物有體用,事有本末,焉能因其末節手腕類似而混合其底子!

這是宋知府為保全百姓生存,為安寧漢中處所穩定,為給聖上和朝廷排解糧稅難收之窘境,窮究經世致用之學。不管煉煤膏、炮製硫酸、洗煤煙氣……皆為末技,本質則為經世濟民;而那些修道煉丹的方士,看其燒煉藥石之際雖與宋知府所行略有類似,但究其本質則為行騙騙財,怎能相提並論?

可平常羽士煉丹, 那也是直接把煤扔進醋裡燒煉, 冇有把煤煙通出來的……漢中府裡定是藏著個外洋神仙方士教他練藥,不然宋時這麼個自幼讀書、狀元出身的文人, 就是積肥也該和老農取經, 用些人聽過的東西, 如何俄然就想起要把燒過的煤煙通入酸水裡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