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裡寫的也就是桓家退親一事。
以北方學子之身,在福建院試中以第三名經魁身份取中生員,的確可稱奇聞了。
方提學是風雅名流,見地博識,聽上菜人報出那筍的做法就會心一笑,吟道:“想見貧寒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這道菜莫不就是文太守家的傍林鮮?宋大令公然馳名流風采,即於飲食小處也分歧俗流,難怪過你治下的官員進士無不交口獎飾。”
這麼個又孝敬、又體貼、又有才學的孩子,作半子那裡不好,桓老侍郎如何就捨得退了婚事,丟掉這個孫半子呢?哪怕非要孫女做王妃不成,也該再補一個孫女給他,將這樁婚事續上啊!
這還用兩年?有提學大人的文章在前頭吊著,這群門生不睡覺也得把文章作出來啊!如果方先生再晚兩天去彆處梭巡,他都能搞脫手動油印機,當場印一冊當土儀給先生捎走。
這份孝敬體貼也體貼到了方提學身上。
宋縣令這麼說,相稱因而將自傢俬房好菜的秘方送與方提學,也惠及了縣衙裡幾位官員。世人都承他的情,方提學也道:“大令真是風雅人,如果彆人得瞭如許的點心方,自必珍而藏之,秘不告人的。”
他在縣裡永久有忙不完的事,一樁本來就有違貳情意的婚約,很快就被拋諸腦後。但這樁婚事隻在貳心中不首要,對婚約的另一家人來講,可否退親,倒是乾礙一家出息的大事。
可惜他們年紀都不小了,宋時在外頭盯著,隻給他們吃這一塊,吃罷就改上了井水湃的荔枝、櫻桃果盤和祛暑化濕的香薷飲。
現在文集是帶不走了,不過做生酸奶、熟酸奶和炒冰的方劑倒能夠給教員帶走。
住著清雅如方外仙居的館舍,吃著各有特性的美食好菜,閒暇時另有詩僧、才子相酬唱……方提學閒來計算這趟武平之行,彷彿不是來梭巡縣裡學政,而是提早幾十年過上了他抱負中的致仕鄉居餬口——
宋時感受本身成了大佬力捧的小明星,一篇軟文出來,就要把他吹成個勵誌典範。他又衝動又欣喜,還懷著點兒即將走紅惶恐畏敬問方提學,將來等他們縣學門生寫的記入泮禮文章集結成冊,能不能將這篇文章放在最前頭。
本年他們上任得太晚,冇趕上征發夫子修河道的時節,不管有甚麼災害都隻能等著。幸虧他已經建起了水泥廠,備了幾間庫房的水泥,到時用竹籠裝著水泥堵缺口比用石頭填費事,應當能對付幾場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