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問計寧壽(三)[第1頁/共3頁]

“李鴻藻也是老乾部了,”太後說道,天子這時候屏氣聚精會神起來,“三朝老臣,兩代帝師,資格經曆是絕對夠了,並且品德文章極好,又是給天子你授書的,論理應當早就入閣,可之後果為被恭親王的事兒扳連了,又兩次丁憂,就給遲誤了下來,不管如何是要給李鴻藻這個彆麵的,”皇太後說了這麼一會,倒是有些渴了,守在邊上的李蓮英捧了蜜1水上來,太後呷了一口,“論理,我也不該多說甚麼,畢竟你這個徒弟,也是我定的,隻是我還是那句話,李鴻藻入閣冇話說,隻要,他曉得事情輕重,彆做攔著洋務大計的事兒。”

邊上服侍的龐德祿趕緊哈腰退出,去內奏事處傳旨了,太後見到龐德祿出去,笑著對光緒天子說道,“你另有一個徒弟呢,如何把翁徒弟給忘了?他當差也很多日子了,應當要提一提。”

天子點頭,“這件事兒,兒子也和李徒弟說過,李徒弟倒也不是甚麼陳腐之人,洋務三十年,誰還不曉得這洋務如何奮發國度?親爸爸經常說,究竟勝於雄辯,李徒弟即使是再剛強,也不會不曉得,洋務的好處。他隻是感覺,不能夠廢了五千年來的品德文章。”

天子用《六國論》的原句來描述慈禧太後的嘔心瀝血,公然太後非常對勁,“翁同龢管著翰林院也是功德兒,”太後點頭笑著說道,“外頭西洋傳過來的筆墨文籍都很多,翰林院的人也不能閒著,多少要辦點事兒出來,寫寫書,最合適不過了。翰林院如果筆墨上的工夫都不肯意下,就一天到晚看這個不紮眼,看阿誰上火跳腳,這可算是捨本逐末,不乾分內之事了。”

“是,還請親爸爸持續說下去,兒子聽著成心機呢,”天子敬佩的說道,“親爸爸不出寧壽宮,倒是曉得天下事。”

他在鞭策洋務方麵,在任職兩江總督期間生長海運、支撐江南製造局造艦及發起各兵工廠出產專門化。但是,他又反對采煤及生長鐵路,此中反對生長鐵路的啟事是擔憂鐵路會令伕役和大運河的船家賦閒。

“是,”天子回道,“翰林院預備在彙集高宗朝到現在海內出版的文籍詩集策論等,仿照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的例子,老是要國朝的文典做的好些纔是,彆的因為洋務以來,部院新設以及舊有部院職務轉化甚多,之前的《大清會典》就有些不應時宜了,故此想側重修《會典》,把這事兒也要辦好。”

劉坤一天然是不好入軍機處當差了,天子趕緊稱是,“十月的時候既然要辦萬國大會,兒子會下旨,讓各總督悉數進京述職,到時候劈麵有些話,好說一些,免得旨意下去,他們倒是感覺不痛不癢。”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