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皇太後在之前未曾就此事大張旗鼓籌辦,但那個不知太後要將靜宜園改成祭奠忠烈之處,恭親王天然是無可無不成,蓋因如此,反而能裁撤一處三山五園,省下很多用度,可今個這神主牌位竟然是空的......太後這意義?
“謝恩!”
“如此可彰顯國朝善待為國捐軀義士之意。”全慶說完了話,同治天子似懂非懂 ,麵向皇太後,“皇額娘,如此固然極好,可倒底是路途悠遠,臂如這遠在長沙的人,如何能年年北上?”
“是,”皇太後走了過來,“陳孚恩,你向皇上先容一番。”
“萬歲!”場內一片嗡嗡聲,很多人臉上暴露了又衝動又感慨的神采,有個壯漢眼圈都紅了,阿誰湖南鄉間來的老婦人聽不懂這些話,阿誰兒子也是懵懂的很,這時候卻也不敢多問,隻見奇特地見得身邊的有些人忍不住悄無聲氣地哭了出來。
“祭奠禮節,皇上皇太後上香,禮部尚書讀祭文,兵部尚書行膜拜禮,親王大臣供奉香案。”全慶說到這裡,眼角不自發地顫栗了一下,關於此事,禮部已然和皇太後打了好幾次擂台,皇太後之前的意義是禮節需慎重,天子可跪,如此又是軒然大波,天子除祭拜六合或者祭拜祖宗、膜拜皇太後以外,任何時候都是不消跪的,全慶以“於禮分歧,分歧禮數”勸諫了幾次,慈禧太後又垂詢再三,如此才讓步。
“恰是,”全慶持續說道,“太後孃娘聖心寬仁,在捐軀之地再立忠烈祠祭奠或附祀關帝及城隍廟,凡是因公陣亡之將士或文官、義勇百姓,都可按籍入祀其內。如八旗二品以上官員,合五十人一龕,位祀正中,士官兵則百人或數十人一名,擺列兩旁,不因爵位凹凸而除此以外,更是要求禮部檢察曆代禮節,定下忠烈祠祭奠端方,每年春秋兩次公祭,春在腐敗,秋在重陽節擺佈,春由天子或者皇太後親身主持祭奠,春季遣親貴大臣代為祭奠。各軍民可隨時前來上香祭奠,春秋大祭奠由陣亡軍民官員家人陪祭。”
“是,”陳孚恩答道,“皇上,這忠烈祠是供奉鹹豐元年以來停歇兵變、抵抗內奸,為國捐軀而捐軀陣亡的官民將領士卒,所祭奠工具乃是承平軍兵變、撚軍兵變,和英法之戰當中捐軀人,自鹹豐十一年母後皇太後垂簾起來,就已經下詔令兵部彙集名單,凡是隻要有切當的名字,均需雕刻在忠烈祠當中,不管是否在旗,不管多麼身份,不管何人,為國捐軀,即在忠烈祠有一席之地,若非為國捐軀者,凡是將軍都統總督,都不得入忠烈祠享先人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