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的人群一陣騷動,緊接著便紛繁跪倒在地,齊聲高呼:“吾皇萬歲千萬歲!皇後孃娘千歲千千歲!”
“萬歲爺來啦!”
朱由檢下了鑾駕,與皇後蕊兒、德妃包玉憐、令妃戚美鳳、驪妃朱存棋、圓妃陳圓圓一起進入外壇,先至齋宮歇腳,然後到俱服殿換上祭號衣。所謂的祭號衣,實在就是農夫勞作時慣常穿戴的粗布衣服,天子和後妃穿上這套衣服,表示不忘農耕為立國之本。
明朝天子感覺在紫禁城呆煩了的時候,是能夠到皇故裡林裡散心的。不過普通就是到西苑,也就是宿世的中南海。西苑就在紫禁城西側,內城以內,內有水麵七百畝,樓台殿閣俱全,是帝王後妃休閒的好去處,也便於安排宿衛。當年嘉靖天子沉迷於道術煉丹,因嫌大臣聒噪,便乾脆移居西苑,連續二十多年不上朝,連紫禁城都不回了。
崇禎天子朱由檢頭戴金二龍戲珠翼善冠,身著極其華麗的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端坐於鑾駕上,接管百姓的參拜。實在他對這一套並不感冒,但兵變持續數月,他需求用如許的情勢提振民氣士氣。
從永定門出城今後,朱由檢讓文武百官不必跟從,鑾駕回宮,本身與後妃們則換乘禦馬,僅由騰驤右戍衛駕,折向西北進發。
昌大的出行步隊過了天橋不遠向西一拐,便到達先農壇。這先農壇彆名山川壇,建於永樂年間,與東邊的天壇遙相照應,是專供皇家祭奠先農諸神的場合。
就在這一天,京師停止了昌大的天子藉田親耕禮。對於京師百姓來講,這自是可貴一見的盛景。故而這天萬人空巷,天方纔發亮,外城的南中軸線正陽門大街兩側已經擠得水泄不通,大師都想一睹當今聖上和後妃們的風采。當然,街道上早有荷槍實彈的正陽門兵馬司官軍保持次序,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朱由檢當然不信這一套,但既然這個期間的百姓都信,他這個天子也要做做模樣。老百姓瞥見天子如此虔誠敬神,就會以為老天必然會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乾起農活來也就更有乾勁。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心機表示,簡樸而有效。在科學尚不提高的環境下,臨時為之,倒也不無好處。
出了太歲殿,世人又順次到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致祭,這一圈下來,足足用去了半個多時候。最厥後到觀耕台,祭奠大禮的重頭戲:親耕禮,終究要開端了。
崇禎元年仲春十五,恰是二十四骨氣中的“驚蟄”日。從這個骨氣開端,中國北方的泛博地區開端進入繁忙的春耕,故官方素有“過了驚蟄節,鋤頭不斷歇”的說法。這一天又正巧是亥日,遵循老皇曆上的說法,仲春逢亥日為大穀旦,謂之天喜,宜祭奠、上冊、上表章、退學、出行、上官到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