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道聖旨[第1頁/共4頁]

而接下來的“功臣”,就讓統統人大吃一驚了:竟然是監軍管寧和薊州鎮守寺人塗忠!旨意上稱二人“監軍有功,批示若定”,犒賞也極其豐富,除了各賞一萬兩白銀,五百兩黃金外,還各賜東珠三顆,又在京師賜宅第一座!

目睹著糧庫快見了底,孫承宗和王在晉心急如焚,接連向京師垂危,要求再告急調撥起碼十萬石糧食過來。

王在晉領旨後,大恨孫承宗。固然他不是東林黨人,但平時也很佩服孫承宗的風骨,二人私交還算不錯。

孫承宗和王在晉被這些事攪得焦頭爛額,多次充當滅火隊長。對於違背軍紀聚眾打鬥的軍官和士卒,依例本當斬首示眾。但二人衡量再三,感覺滿是軍中缺糧惹的禍,若從重懲辦,又怕激起士卒更大的不滿。是以隻得稍事懲戒,將帶頭肇事的軍官杖責一頓了事。

但是垂危的奏摺連著收回幾封,朝廷卻一點動靜也冇有。就連身在薊州的監軍管寧,也彷彿玩起了失落,對山海關的守軍不聞不問。孫王二人每天都在城頭向西焦心腸瞭望,但願鄙人一秒鐘,就能瞥見押運著多量糧草的車隊。但是連續數天,路上連個鬼影都冇有!

是以在衡量利弊以後,魏忠賢終究授意內閣擬旨,將與孫承宗定見分歧的王在晉調走。

實在閒著也是閒著,朱由檢倒真想和葉卡捷琳娜學兩句俄語。他還是想著萬一今後如果逃亡天涯,所謂藝多不壓身,多會一門外語,就多一條門路,多一分儲存的機遇。

本來明朝自成祖時由金陵遷都北平以後,在南京還儲存了一套官僚體係,六部班子一應俱全,卻均是有職無權,說白了隻是因人設崗,白拿俸祿罷了。

但是孫承宗的大隊勤王兵馬一到,每天糧食的耗損量立即翻了一倍。因為孫承宗當時急於率兵趕到山海關,是以各路人馬均隻從通州支付了半個月的糧草,這些天來已經耗損殆儘。

孫承宗隻得安慰滿桂道:“滿將軍,宦海中浮浮沉沉,實屬普通,不必過於介懷。隻要再立軍功,本督師仍保你做總兵。若再被采納,老夫這督師也不做了!”

滿桂剛聽完孫承宗的轉述,當即跳起來破口痛罵道:“這他媽是誰擬的旨意?老子在陣前搏命廝殺,這兩個冇卵子的東西縮在前麵享清福,到最後功績反是他們的?特彆是那塗忠,他明顯是見死不救,如何成了‘批示若定’了?督師大人,您不是上奏摺參劾塗忠了麼?莫非內閣的人都瞎了眼?”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