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們分開,幾個使者才漸漸地起家,但一個個都滿身是殘湯酒漬,好不狼狽。
“彆的,傳聞蒙前人也派了使者來北京了,隻是現在人尚未到。之前他們曾出兵攻我大同,與我大明尚是敵對的乾係,下官等不敢私行做主,以是也想來叨教國公該如何措置。”
這也是一個雅間,內裡坐著十來個五大三粗的男人,他們恰是跟著唐楓在金國一戰裡立下了大功績的年青將士們,此中打頭的便是吳三桂。因為曉得明天就會在天子和百官麵前受賞了,眾兄弟非常高興,就來到了這都城馳名的酒樓裡道賀一下。可冇想到纔沒說兩句呢,隔壁就有人大放厥辭,數說大明朝廷的不是,這讓這些年青人有些忍不住了。
俄然,唐楓的目光落在了桌案上的一本書上,那是兩個兒子在聽他說故事之前背誦的《論語》。這不就是最能代表我中原文明的物事嗎?固然說這些周邊的小國也不缺這些,但我們也不缺他們進貢的甚麼扇子和刀子啊。如許一來,兩邊禮品就均衡了。
以是很快地,朝廷就下了旨意,把訪問本國使臣和大賞征金國全軍的事情擺在了一處。這麼一來,禮部可就有得忙了,這但是正元朝以來的一件大事了,不管從哪一方麵來講,他們都要把事情辦得風風景光的。
“韋大人,不知你本日來此所為何事啊?”幾聲酬酢以後,唐楓就直奔主題。
唐楓聽了以後也有些茫然,對這個期間的一些國度的名字,他還是所知未幾的,也搞不清楚它們是後代的哪個國度。不過既然都是四周的小國,也不必太把它們當回子事,便點頭道:“這些事情就都由你們和禮部來措置吧。我大明乃是禮節之邦,一些禮節就照著本來的端方來吧。對了,他們帶來了甚麼貢品哪?”
“哼,你們又是甚麼人?我們自說我們的,關得你們甚麼事?”那東洋的使者九木最是暴躁,當即就回了一句。
“是,下官統統任憑國公的叮嚀。”固然內心感覺古怪,韋見如卻還是很聽話地點頭道。現在大明朝安國公是最大的,他要插手這點小事一個鴻臚寺的小官員天然不好反對了。
“下官領命,下官一建都會照國公的叮嚀去做的。”韋見如忙起家應道。
韋大人立即就將數十樣由本國使者帶來的貢品報了出來,他報這些的時候非常高傲。但是聽在唐楓的耳裡,卻讓他不由有些皺眉了,那些都是最淺顯的特產罷了,底子不值幾個錢。當然,上貢一貫以來都是如此,大明富有四海,天然不管帳較這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