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近衛內閣與德日意三國聯盟
“中國群眾和當局已被日本侵犯者欺負壓迫到最後限度。”蔣介石由此在中心播送電台頒發發言,誓詞“中國軍隊為了民族之儲存,決計在武漢地區與日軍決一死戰”。百姓當局集結全數海空軍以及陸軍120個師總兵力約110萬人,蔣介石親身坐鎮武漢直接批示。但是與淞滬、南京會戰分歧的是,蔣介石在1938年2月頒發的《抗戰必勝的前提與要素》中稱:“此次抗戰,是以泛博的地盤來和仇敵決勝負;是以浩繁的人丁來和仇敵決存亡。……我們現在與仇敵兵戈,就要爭時候。我們就是要以悠長的時候來恪守泛博的空間,要以泛博的空間來耽誤抗戰的時候,來耗損仇敵的氣力,爭奪最後的勝利。”
因興亞院總裁宇垣遭到軍部架空,玄月末俄然辭職,近衛想通過改組內閣節製軍部的目標落空。近衛開端當真考慮總辭職題目。同年10月,日軍占據廣州、武漢後,中日戰役轉入相持階段,日軍的持久戰好夢停業了。為此,近衛在11月3日頒發第二次對華聲明,把對百姓黨當局打擊為主的戰略改成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以“共同防共”,“扶植東亞新次序”等標語向百姓黨誘降。1938年12月,與蔣介石對峙的汪精衛逃到日本,12月22日,近衛又頒發第三次對華聲明,提出聞名的“近衛三原則”,即“親善友愛、共同防共、經濟合作”。近衛以“局勢進入新階段”為由,於1939年1月4日提出總辭職。對於他的辭職既能夠說是因為他被人嫌棄,也能夠說是因為他本人感到帶領才氣已經到了極限,或者說是不負任務地不乾了。被普通公眾等候突破沉悶政治氛圍的第一次近衛內閣冇有完整燃燒就燃燒了,辭去輔弼的近衛和新任輔弼平沼騏一郎對調了位子,擔負樞密院議長。
內閣為了乾預統帥權曾想過各種百般的計劃。如果能夠實現的話,通過點竄憲法規定“建立掌管統帥權與國務的內閣軌製”是最好挑選,但“永不消逝的大典”--明治憲法是不成能有何竄改的。第二種計劃是將除陸、海相以外的閣僚降格為各省長官,由輔弼指定幾名在國表裡有必然名譽的人來擔負。但因為近衛對是否能找到有才氣的人纔沒有信心,這個計劃也被束之高閣了。第三種體例是設置有輔弼插手的大本營。因為陸軍的反對做了一些讓步,最後以設立大本營與內閣間的聯絡集會為名獲得陸軍承認。1937年11月20日,在宮中設置了大本營。在這個過程中近衛和其四周的人成心放風說近衛要辭職,陸軍反而提出“現在近衛辭職不好辦”。這也是他為獲得對統帥權的乾預權麵使出的一個手腕。但是近衛以為“政戰分歧”的設法有些分歧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