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古稱“葉榆水”,也叫“西洱河”、洱河、葉榆河、葉榆澤、彌河、昆彌川、昆明池等。是由西洱河陷落構成的高原湖泊,形狀如同耳朵,故名洱海。雖麵積冇有滇池大,但因為水位深,蓄水量卻比滇池大。蒼山洱海,山川相依。洱海發源於洱源縣的芘碧湖,泉源出自罷穀山,北有彌直河注人,東南收波羅江水,西納蒼山18溪水,總徑流麵積2565平方千米,麵積約251平方千米,蓄水量30億立方米,均勻水深約11。5米,最深為20米。是中國第七大淡水湖。
洱海地區氣候暖和,年均勻氣溫15。7c,最高氣溫為34c,最低氣溫為-2。3c,湖水不結冰。年均勻降水量1000~1200毫米。湖麵除接管大氣降水外,首要靠河道補給,從北麵入湖的河道有彌苴河、羅蒔河、永安河;從南麵入湖的有波羅河;西麵有蒼山十八溪入湖。湖程度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湖水鄙人關經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轉南注入瀾滄江。
洱海洱海正在由貧中營養狀況向富營養化過渡,首要淨化物有總懸浮物、耗氧物質、氮、磷、揮發性酸、硫化物等;年均水溫16.9c;原有土著魚類20種,外來11種,從魚類上風種群的竄改環境看,從50年代起,大抵經曆了3次演替過程,50年代,魚類區係構成保持土著魚類佈局特性,以大理裂腹魚、大理鯉、祀麓鯉、大眼鯉、再海四須鲃、油四須鲃等為主,年捕撈量750~1500噸,70年代末,魚類上風種群變成克氏吻瑕虎魚、麥穗魚、史氏黃坳和興凱刺鰟鮍,80年代,魚類上風種變成鯽魚,其產量占洱海總漁獲量的70%擺佈,土著魚類產量急劇減少。
洱海洱海早在漢朝它已名載史冊。公元前122年,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在向漢武帝彙報西域環境時,他說在大夏國(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經體味是從身毒(印度)販運去的。他死力進言:從蜀郡通身毒,門路近便,無益有害。按照張騫的建議,漢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尋求通身毒之路。門路都為洱海四周的昆明族所阻,終究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因使者阻於昆明族之事,征調人力在都城長安開挖了一小我工湖,名之為“昆明湖”,練習水軍,籌辦征討洱海地區的昆明族。當然,漢武帝征服雲南高原其在長安“昆明湖”練習的水軍不成能派上用處。但是,這段“漢習樓船”的典故卻永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厥後,清朝乾隆天子因欽慕漢武帝開疆托土的功業,把北京頤和園西湖也改名為“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