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明瞭藏經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4萬餘件。此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典範占90%以上,另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具有貴重史料代價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另有古藏文、梵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筆墨。敦煌文書的發明是研討中國與中亞汗青、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文學、藝術、科技等的首要質料。莫高窟藏經洞發明後曆經災害,多量敦煌文物與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和彩塑,前後被英、法、日、俄、美等國的盜寶者劫數外洋,流散於天下上很多國度的圖書館與博物館。這是”吾國粹術之悲傷史也”。

固然早在20世紀初就有羅振玉、王國維、劉半農等人在北京、倫敦、巴黎等各地彙集、謄寫敦煌文獻,但對莫高窟的真正庇護開端於1940年代。1941年至1943年聞名畫家張大千對洞窟停止了斷代、編號和壁畫形貌。敦煌自西漢起即為西域重鎮,“絲綢之路”的通暢也使得中國和中亞及西方諸國的貿易、文明交換得以生長,佛教和佛教藝術便是循此線路,經敦煌傳入中國的。公元四世紀,中原烽火不竭,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寧;是以,從本地去的和尚在此開端了石窟的修建。公元六世紀末,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耐久戰亂和分裂,同時也加強了對西北的運營。因為隋朝的天子都信奉佛教,以是固然隻要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數量和範圍上都達到了非常可觀的程度。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岑嶺期,也是中國汗青上文明交換最活潑的期間,莫高窟的修建也獲得了的生長,僅至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餘”。五代期間及宋朝,河西地區相對穩定,本地統治者及僧、民又開鑿了很多洞窟,並對前代洞窟停止了全麵維修。西夏統治期間,幾近冇有開鑿洞窟,僅是對之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補。元朝,密宗佛教流行,以是期間開鑿的石窟均帶有密宗色采。而後,因為“絲綢之路”的沉寂,敦煌落空了其首要職位,石窟的開鑿也趨於停止。在吐魯番統治期間(公元1516--1715年),莫高窟,特彆是窟內泥像,遭到了嚴峻的粉碎。本世紀初,帝國主義者的巧取豪奪,使莫高窟又一次蒙受了大難。

隋唐期間,是敦煌藝術的鼎盛期間,開鑿的洞窟數以千計,僅儲存至今的就有298個。隋朝的洞窟,在形製上秉承了北朝的前後佈局,但龕略深,置一佛、二羅漢(迦葉、阿難)、二菩薩,有的另有天王和力士形象。因為龕室的加深,羅漢及菩薩像已經不再都是貼壁的“高浮雕”,而多是離開壁麵的“圓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外型更趨世俗化,但雕塑藝術中的立體外型手腕尚未得以充分闡揚。此期間的代表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為正方覆鬥狀頂的殿堂式,後壁開一大龕,深宏如廳堂,中置須彌壇,上設佛像。泥像組群普通為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二扶養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於中間位置,女性成分較著,身形豐腴,麵龐慈愛,結跏趺座;頭梳螺髻,手作說法印或恐懼印,身著土紅色通肩式法衣,袒胸覆足,衣摺線條流利美好,特彆是下襬摺紋活潑描畫出絲織法衣的柔嫩光滑並流暴露服飾下的肌體美,使泥像的內涵與外涵得以完美同一,充分閃現了唐朝工匠的高超技藝。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性:菩薩、扶養天均為少女形象,和順高雅,顯得既嬌媚素淨而又崇高、不容輕瀆;羅漢像為一老一少,即迦葉和阿難,餬口力息稠密形貌和脾氣特性明顯多樣;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嚴整,力士像凶悍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示出一種力量的美。這些雕像固然各有特性,但卻精確地同一在一個光鮮的題材下,涓滴不顯混亂。此期間的雕像,遍及停止了彩色金箔妝鑾,被稱為“彩塑”,與四周斑斕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場景。這期間的代表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