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忌的眼神,在安閒與趙斌身上打轉。讓人一時候也難以猜出,老太太是在想甚麼。

此話一出,趙斌立時變了神采。之前他還未考慮到這一層,此時遭母親點破,當下也開端躊躇,一顆動機,在心中修道之念與親情之間盤桓,麵上陰情不定。

頓了頓,又持續道:“老夫人恐怕不知,公子出身本就不凡,其本是天上神仙下凡,是以才氣有此根底。貧道曾聞令子所說,自幼便有削髮之念,此中事理,便是因前緣所定,不然戔戔一幼兒,何故慕道?”

細心打量安閒一眼。見他與趙斌年事彷彿。也大不了多少。老太太心下迷惑,暗思本身兒子即便拜師,也不該拜如此年幼的。不進思疑是不是在騙她。

老太太寸步不讓,道:“果然如道長所言也就罷了,但自家孩兒自家曉得,趙斌自小癡頑,不敷為學,實在當不得道長如此誇獎。”頓了頓,又道:“即便真如道長所言,但老嫗先聽道長曾說居無定所,試問道長,若收趙斌為徒,是否要帶他雲遊四方?愚婦曾聽聞,仙家以忠孝為本,決無阻人斷絕母子之理。現在老身年老,身邊若無有個照顧的,恐怕難以度日。更何況小兒若隨道長雲遊,此去又不知何時才氣返來,若老身不幸半途死亡,豈不是連個養老送終之人都冇有?”

此時老太太神采陰晴不定,自打方纔就冇有停下來過。倒叫安閒有幾分獵奇,不曉得她如何聽了自家兒子是神仙下凡後,反而是這個表示。不過他也懶得再問,畢竟對於他來講,說了這麼多已經夠了,若老太太一意孤行,他也不會有半分沉淪。

趙斌神采一變,猜想母親是為了讓師父懺悔,從而撤銷收他為徒的動機。安閒想的卻更深一層,心道這曹氏也可謂是用心良苦。此舉恐是怕直接從趙斌身上動手,會惡了他們母子乾係,以是才從他這個外人身上尋覓衝破點。

這時候老太太彷彿纔想起來,號召安閒坐下再談。安閒說了聲“恭敬不如從命”,坐在坐位上,才緩緩開口道:“老夫人慧心高見,所擔憂的也確切有理。但需知人生世上,飲啄聚散皆有分定,不成強求。就如貧道,本是四方雲遊,來到此地也不過隨念而至,但在萬千人中,偏與貴公子結識,此豈偶爾之故?千山之遙,萬水之隔,相逢陌路,成此一段人緣。自必有一種事理在內。這般事理,於我道家而言是為定命,在儒家所稱‘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此二者,皆是天命所歸,緣分必定也。”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