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有可無”,隻是說的在安閒心中罷了。
果不其然,麵對安閒的扣問,翠虛子毫不料外。略一沉吟,便決定實話實說:
隻不過安閒此時另有一事迷惑,是以挑眉對淩虛子問道:“你既然決定幫這宋適同度過此難,為何不直接脫手,將這陸無蹤殺了豈不費事?”
他這一番話說的義正言辭、慷慨激昂,連瞳孔都微微收縮,彷彿再說甚麼了不得的事情。但安閒卻暗自點頭,不敢苟同。
他現在也懶得操心機考慮了,更懶得擺佈摸索,因為在他現在的內心,那樣真的好費事,並且還冇有甚麼需求。
不過是前人締造、先人遵守。統統循規蹈矩,直到今後,終逃不過被困“樊籠”。
說著,已經提起滿身法力,明顯做好了戰役的籌辦……(未完待續。。)
是以他已動了真火,當場就收回一道白練,要把陸無蹤擊斃。
其實在貳內心,把安閒的位置擺的很高,起碼在修為上自愧不如,以是他從未想過坦白,不然對安閒但有一點防備,也不會粗心到神采外露,被他瞧出馬腳。
因果膠葛之下,兩人雖不能說是一條線上的螞蚱,但命理之間乾係卻非常密切。就比如門徒肇事,師父也跟著遭殃,這就是兩人間的因果。
“不瞞道友,實在我也是惠州人士,與這宋適同雖不熟悉,但暮年也見過幾麵。頭年惠州大水時,我正四周雲遊,訪道深山,因動靜堵塞,等我曉得這件事時,水患已然退去。適時恰好聽聞宋適同義舉,心生佩服,不想讓如此豪傑死於草芥之手,故一起尋來,幸其本日碰到,不然的話……”
以是這翠虛子之以是對安閒如此和睦,毫不相瞞,定然是安閒身上有令他信賴之處。更何況,他看起來毫無防備,但究竟如何,卻也還未可知。
而他所修大道透明錄,卻以為人間“有”道,但並非六合之道,而是於“我”心中的道。
“道友莫非有收徒之念?”安閒出言扣問,見淩虛子當真點頭,心中不由感慨:“還真是……高民氣性啊!”
而他方纔還向安閒說,幫宋適同度過此難,現在話由在耳,但宋適同的家人就慘遭毒手,這讓他如何不怒?
翠虛子連稱“不敢”,歎道:“餘學道多年,行雲布雨、收雲拿霧早已不在話下,是以惠州危難之日,未能為故鄉父老儘上一份心力,貧道深感慚愧。現在要保宋豪傑之命,也不過為彌補心中遺憾,故當不得道友如此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