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同道,我以為……”
隻不過,非洲軍團的兵力實在是太少,設備也不算太好,並且他們常常得不到充足的補給物質。麵對著兵力、設備均占上風,並且後勤供應相對充盈的英美軍隊,德國非洲軍團彷彿並不能占到甚麼上風。
既然英美聯軍在非洲疆場上獲得了勝利,斥地出第二疆場,減緩了蘇德火線的壓力,作為蘇聯最高帶領人的斯大林應當感到歡暢纔對,但他此時的設法卻跟曼圖洛夫一樣,都在擔憂美軍會過早參與歐洲戰事,與蘇聯爭奪納粹德國的地盤。
這場行動以英美的完勝而告終,他們等閒擊敗了維希法國駐守在北非的軍隊,占據了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廣漠地區,獲得了北非在地中海的海岸線,加強了英軍和美軍在地中海的製海權。
在曼圖洛夫的汗青影象裡,蘇聯在戰後不但冇從這些國度拿下太多的好處,還得向這些國度供應大量的資本,以支撐他們停止戰後重修和經濟生長,終究虧蝕的還是蘇聯。
隻不過,這場行動比汗青上的那場還要早了十幾天,並且接連得勝的蘇聯赤軍並冇有如汗青般向英美施壓,要求英美儘快斥地第二疆場以減輕納粹德國軍隊對蘇聯赤軍的壓力。
曼圖洛夫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才揣摩到最高魁首的設法和企圖,本來他和本身一樣,也在擔憂美軍會過早參與歐洲戰事,在前麵摘桃子。
但這些國度本身資本未幾,並且貧乏產業秘聞,拿下他們對蘇聯的國力而言並冇有多大的幫忙。
剛纔還在會商是否應當兼併芬蘭的題目,但還冇得出半個結論,斯大林就把話題轉移到巴格拉季昂行動上,彷彿貳內心早就已經做出了決定。
但是,在蘇聯冇有向英美施壓的環境下,美軍竟然提早建議了“火把行動”,提早在法屬北非斥地了第二疆場。
不管如何,斯大林也已經做出了決策,不管是兼併芬蘭,還是在芬蘭建立傀儡政權,都合適蘇聯的好處,當然,兼併芬蘭所帶來的好處會更大,但帶來的費事天然也更多。
德軍非洲軍團的刺眼表示為隆美爾爭得了元帥軍銜,讓希特勒對他批示的非洲軍團寄予了厚望,這支軍隊曾經多次在兵力占優勢的環境下擊敗英軍,穩固了德軍在北非疆場上的強大職位。